第130章 麒麟楼议事(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后面李隆基直接改了,唐朝的规定,皇帝必须要有皇后一人,四妃,九嫔,九婕妤;九美人;九才人;二十七宝林;二十七御女;二十七采女。这些有品级的嫔妃合计122人,再加上侍奉她们的贴身宫女,加起来也有数百人。

李隆基直接改成一后三妃九嫔,加上伺候宫女总共只有120人。

两人看到这里,就明白陛下这次是下决心了,而且是自己首先对皇宫裁撤,这就说皇帝已经把最难的已经完成,下面就看姚崇和卢怀慎如何呈报对官员筛选裁撤。

李隆基转了一圈,已经是月上梢头,太极宫两侧共二十二坊,高力士在原有基础上改建十二个坊就住下所有四省六部二十四司,九寺五监的所有官员,当然李隆基还要安排下靖安司、通政司、大唐公廨司在长安官员以及外流九等的吏员和待诏人员。

李隆基在马车上闭着眼睛,唐朝文官官阶分九品二十九阶,武将为九品三十一阶,又有流外九等,长安城现有官吏一万九千人,全国官吏有十万,而贞观年间,中央机构中的文武官员最少时只有643人,全国仅7000余人,这应该是历朝人数最少的政府了。

军队可以成立勋军,各州府改革是不能采用荣养的,只能采用文官的考课制、监察制、巡察制进行帅选淘汰,所以御史监察官员和吏部笙选官员的选择就十分重要。不过培养一批对于李隆基来说是最好的,新学院的建设就是李隆基预备的手段。

在七月制科科考之时,李隆基并未开朔日朝会,而是在兴庆宫举行开元首次关于财税的廷议,这次主要就是对大唐的税制进行商议,对前面涉及到大唐税收政策上调整,召开了小规模的讨论会议。

而这次的会议内容,就是大唐的盐铁专卖和农、工、商税以及关税变革。

说是小规模,四省官员,六部尚书、二十四司来了十四个司丞,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户部四部、御史台中丞、御林卫将军,秘书监侍郎悉数到齐。

李隆基等到人到齐了,才拿着秘书监呈上来的奏疏和户部度支司的奏疏,来到了会议桌前。

新的礼部尚书颜皋卿是第一次来到李隆基这个小楼,他颇为感慨,甚至有些缅怀。

前任张韶运现在正在大理寺牢房内,贪腐成性,竟收取逆党窦怀贞几,颗硕大夜明珠,本来很难发现,可惜物品是宫中之物,在高力士整顿皇宫的时候,追查之后,被宫内举报出来。

这时候的颜皋卿也许不知道,他那个比他小十几岁的弟弟颜真卿,名声流传千古。

唐太宗李世民就时常开这种小会,不过那时候,主要是讨论北伐突厥诸多事宜。

现在陛下也开始了这种小会,灵活的召集各部主事,了解天下事。

“参见陛下,陛下万福靖安?”众多朝臣待李隆基来到一张长方形桌前时,赶忙行礼。

“朕安。”李隆基将两本奏疏放在了桌上,示意大家都坐下,不必拘束。

“陛下,天子不行无名之处,这讲兴庆宫主楼仅仅悬挂一个议事牌子,却无匾额,是不是取个名字?否则不合礼制。”颜皋卿是非常注意陛下的礼制的,比如十五府更名兴庆宫。

这种更名可不是随意更名,比如五王府改名字前是绿瓦,改名之后是黄瓦。

陛下在兴庆宫时日繁多,这兴庆宫的主楼,乃是天子办公之地,焉能一个议事二字,就糊弄过去了?

历史上唐玄宗将兴庆宫的布局一反宫城布局的惯例,将朝廷与御苑的位置颠倒过来,由一道东西墙分隔成北部的宫殿区和南部的园林区。

穿越来的李隆基将遵循惯例,现在议事楼就是历史上的花萼相辉楼地址上,不过现在是议事楼。楼高三层,道家太极八卦布局之间又回廊连接,是兴庆宫最大的一座高楼。

李隆基点头说道:“就叫麒麟楼吧,高力士,待会儿让朕提字之后,做块匾额挂在楼下。”

“是。”高力士俯首领命。

李隆基背后是万里江上图,图左边是五爪金龙旗,右边是三辰旗。

李隆基坐下之后,无不感慨的说道:“今天召集诸位明公前来,是因为朕打算变革赋税租庸调制,在户部重设盐铁署,主要就是盐铁燋煤生产规划之事,并在御史台设监察司。”

大唐朝廷财经事务,不能说没有,只能说一笔糊涂账,恶钱泛滥,官员俸禄计算繁琐,赋税租庸调说的清楚,执行起来就没明白过,。

李渊在定鼎天下之后,北方民生调令,千里无鸡鸣,为此进行了大规模的迁民营建和屯田,为了休养生息,对于赋税事务,几乎沿用了前隋放权的状态,恢复民力。

太宗李世民在此基础上,把大唐分360州府,颁布均田制和府兵制,但是大唐各州分布不均,地理不同,有的是人多地狭成年男丁拿不到均田制百亩农田;有的地方是土地根本不适合耕种粮桑麻等作物;虽说现在户部有四百万户,将近5亿亩耕地,但实际到底有多少,户部也是一头雾水;只能是按照丁册收税,下面如何征税根本无从了解。

也就出现了大唐商业经济发达,户部的税收却在一年一年减少。经过李隆基罚没韦后安乐和其武氏党羽资产,随后又抄没太平公主的府邸户部承运库物资多的都溢出来了,但是这抄没家产毕竟不是长久增加户部收入的长久途径。

大唐的税赋改革对于李隆基来说尽早定制为好。

姚崇忧心忡忡的说道:“陛下,赋税变法兹事体大,这屯营法还在推行,就立刻推行赋税变法改制,臣以为有些操之过急了。”

姚崇深知陛下有些急于求成的心态,他很担心陛下急功近利,反而把良政变成恶政。

李隆基摆了摆手说道:“朕没打算一蹴而就,今天只是效仿古时汉宣帝召开盐铁会议,讨论一下赋税之事,姚相多虑了。”

姚崇这才松了口气,陛下真的是越来越稳健了。

汉宣帝的时候,召开了一场空前的讨论会,就是关于盐铁专营的诸多问题,进行了长达五个月的研究,而后经过两年多的定策,才最终确定了汉代盐铁专营四百余年的格局。

李隆基只是让群臣议政,各抒己见,并没有打算立刻开始改革和推进政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