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宣政殿(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高力士这时进来,说道:“圣上,已经过了子时了。”李隆基闻言,笑道:“见到皇叔异常高兴,竟忘了时辰了。”李祎起身说道:“殿下,再几天就到新春了,臣祝圣上顺遂无虑,皆得所愿。”
李隆基起身说道:“好,凛冬已过,春天不远,愿新岁同欢,万民共喜。”
看着李祎离去,李隆基心中感慨,不管历朝历代,只要涉及到改革就会侵犯到某些人的利益,整肃军纪,惩戒贪腐,就是为改革创造条件,也是为了集权。
唐朝兵制有很大的问题,北衙六军完全就是皇帝的私人武装,北衙相沿为皇帝亲信的中官所掌,就是皇帝指认人掌管。北衙六军分别是: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驻守在皇城北面,玄武门之外。
南衙禁军其驻守在皇城的南侧,负责守卫宫城、京都,乃至南城政府机构。南衙相沿为宰相掌管,十六卫属南衙是为卫府之兵,南衙十六卫其实就是各地军府的长官,十六卫大将军遥领天下军府,而真正的军队指挥权,一般是在皇帝在战争时期临时委派的统兵将帅手中,这就是最典型的权力制衡方式。
唐代时期天下军府多达七百个,数量众多,但十六卫仅有管理权,并未调兵、统兵之权;而临时的将帅虽有统兵之权,但却只是暂时的,一旦战争结束便会被收回。
由此以来,各个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了严密的权力制衡,最终皇帝的权力得到了维护和保障。
而南衙禁军也好,北衙禁军也好,其实都是均田制之下府兵制的产物。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均田制在唐玄宗之后便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取而代之的是规模庞大的私田制。
北衙禁军简单来说并不负责其他地方的安全,仅仅负责的是皇宫以及皇帝的安危。而南衙禁军则负责较广,皇宫南部的安全,都城的安全,乃至众多衙门机构的保护都在其职责之内。
就地位而言,北衙禁军的确要比南衙禁军要高得多,但就重要性来说,南衙禁军远远高于北衙禁军。因为南衙禁军不仅担负护卫皇帝的职责,还要担负护卫京城百姓的职责。
南衙禁军的职责其实非常复杂,涉及了京城之中各方各面的内容,最典型的便是千牛卫,是16卫之一,负责皇帝的宿卫、侍从和仪仗。
金吾卫。掌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如果简单来理解,就是京城之中警察,巡视之人。
李隆基发现其中很大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看似形成了严密的权力制衡,最终皇帝的权力得到了维护和保障。这正因为如此唐朝只要宰相站在谁这边或者说谁控制皇城和宰相,就控制天下府兵。
失去兵权的皇帝还是皇帝吗?没有兵权的皇帝,就,如同一个男人的蛋被攥住了一样,无论如何他是不能接受的。
李隆基道:“为今之计,应力惩前非,汰冗兵杂员,节靡费,退庸将,肃军政。”李祎眉头紧皱,这不是车轱辘子话车轱辘的说吗?
军政二字,这几样不是样样都要做吗?
李祎不明所以的说道:“陛下所言极是。”
李隆基继续说道:“朕以为,必须使队正及以下统将,习解器械之用法、战阵之指挥、敌人之伎俩,冀渐能自保也。”
“这也是朕设武举学堂一座,精选生徒,习武备者为师,严加督课,明定升阶。队正、什长将得力,而军政可望起色。”
队正(唐朝是每一队有三伙,每一伙有5什,每一什有10人,一个队正有150人。)是一种低级武官戴的一种小帽子,低级军官得力,军政才会上下行文无阻,军政自然焕然一新。
李隆基说的很明白,他要办军校!军校的建立,可以确保不管如何,军权依旧在皇帝的手中。
原因很简单一都是天子门生到达队一级,还有御林卫。将军相反,你想问问下面军官和御林卫,当然还有监军。
朝政改革不能步子跨的太大,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道德经》第六十章讲: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道家无为是不妄为,不乱为。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
“治军之道,要在得人”。得人,根本在于让那些能干者实干者有希望、有奔头,这无疑是最接地气、最长志气、最鼓舞士气的治军用人之道。
《军谶》讲“将帅之所以有威严,是主将发布命令,如果没有大的过错,就不要轻易收回(要维护主将的权威),奖赏和惩罚必须有信誉,公平公正,就像天地运行那样,不失其时,这样才可以统驭下属。士兵能够听从命令、勇于作战、不怕牺牲,才可以出境作战!
这里主要讲了三个问题:第一、将帅的权威来自于权力,他有权力处置全部军中的一切事务,有权决定每一个人的生死,可以自行决定奖赏与惩罚!所以一定要做到号令严明、令行禁止、赏罚公平公正,这是他是统帅军队基础。第二、治军重在平时,严肃军纪、刻苦训练,一直训练有素的军队,是一场战争或是一次战役胜利的关键因素!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的军队,可以以一敌十,可以以少胜多。第三、士兵个人不仅素质高,而且还服从命令,不怕牺牲。
大唐武德充沛从不缺少有勇有谋的将军,也不缺少勇猛杀敌的士兵,因为作战英勇,可以凭借军功封侯拜相。这绕不开的关键,是上升通道。
只是有人被权利利欲熏心,罔顾军纪,自挖根基。所以李隆基把第一条里的将帅有权决定每一个人的生死,可以自行决定奖赏与惩罚!战时处罚需要将帅和监军共同签署,战后累计奖赏与惩罚,依军纪决定士兵的生死。改为兵部战功核准,皇帝批准。
新军典将会在十月演武时候颁布,需要经过三省六部廷议,免不了一场嘴仗要打。
唐每年举行一次元正、冬至大朝会是有必要的,朔日、望日朝会是半月举行一次。也创新出其他形式的国是决策会议模式,如“延英奏对”、“学士召对”、中书门下的“宰相会议”等。
李隆基皇帝受朝于大明宫宣政殿。宣政殿前左右分别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弘文馆、史馆、御史台馆等官署。在殿前有三门并列的宣政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