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国家脊梁(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有了焦炭的成功,李隆基要在城里把冶炼炉重新改造一下,然后在城外依山而建一座大型的冶炼钢厂,这样运送焦煤和铁矿石都很方便,不过这几天冶炼的工坊都说出来的都是白口铁

白口铁极其耐磨用在农具上,的确是一把好手,但是不是他想要的钢。

对于国家而言,钢铁就是它的脊梁。

而冶炼铁炉,就坐落在工坊的角落里。

李隆基站在将近两丈高的炉子之下,看着偌大的砖炉。

这是他在心里构建的大唐盛世蓝图开始的地方!

一个水动转动活塞式木风箱,两个进风口,一个出风口,而进风口处设有活瓣,活瓣一启一闭,以达到鼓风的目的。

陈工头在了高炉之下,认真的检查了一遍炉膛耐火砖和耐火土的涂抹,尤其是前包预炙烤烘干。

一个水动转动活塞式鼓风箱,与传统的风箱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拥有一个风道。而风道连接的方向,则是铁炉的配炉,那边分成三段进行空气预加热,再通过风道进入鼓风箱,由鼓风箱吹鼓,由炉膛的风眼进入炉内。

做这些,是为了尽可能的提高炉内的温度。铁水流出五尺外的一个耐火砖砌成的方塘之内,一群工匠,将袋子里的泥巴扔进了铁水中,抄起了旁边的木棍开始搅拌。

“这是什么?”李隆基拿起了一把泥巴,满是疑惑的问道。

“污潮泥,就是铁料粉和石英石敲成粉末。”一个工匠磕磕巴巴的回答了一句。

工匠们每人拿起了一根柳木棍,站在方塘砖沿之上,开始学着工匠搅拌。

穿越来的李隆基记忆里炼钢工艺也只是书本偶尔看过一次,实际经验就是个小白,记忆里是:采矿(获得铁矿石)----选矿(将铁矿石破碎、磁选成铁精粉)---烧结(将铁精粉烧结成具有一定强度、粒度的烧结矿)---冶炼(将烧结矿运送至高炉,热风、焦碳使烧结矿还原成铁水...生铁,并脱硫)---炼钢(在转炉内高压氧气将铁水升温,通过加入白灰等原料脱磷、去除夹杂,变成钢水)---精炼(再次在石墨锅烧制成钢水)---浇铸(热状态下将钢水铸成具有一定形状的连铸坯,也叫钢锭)

随着炉子的再次点燃,水动转动活塞式鼓风箱再次开始工作,呼啸的风道向着高炉扑去。

已经经过一次烧制的烧结矿铁料、木炭、石英石、白云岩、石灰石混合,在工匠不断的摇动之中,慢慢爬升,从炉顶倾斜而下,淹没在炉内的火舌之中。

在加热的风力之下,火苗汹汹,所有的物料变成了红色,随后慢慢融化在了炉底,明黄色的铁水缓缓的流过中桥,在前包炉底汇聚,慢慢升高。

冶炼工坊工匠们经验极其丰富。

他们甚至可以通过听炉内火舌舔动的呼呼呼声,来判断加料时机;只要瞄一眼就知道哪个风道堵了;稍微闻一闻,通红发黑的釉质散发的味道就可以减少或增加石英石、白云岩的数量。

“转风道!”一个工匠大声的喊道。

前包的风道打开,几个工匠用力的拉动着风向,加热过的空气,如同针一样源源不断的冲向了前包,釉质开始起泡,并且向着排釉口加速排出。

排釉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确切的说,釉质在铁水上漂浮,在排出的时候,通常是通红发黑的絮状物。

就像是黑色的黏糖一样,需要他去打釉。

每次炉前工都需要将手中的铁錾子戳进排釉口,用力的卷动才能拉出釉质。

但是现在只要戳开排釉口,釉质会流出排釉口,而不需要炉前工戳进去卷动。

现在前包已经大了一圈,四周全都是风道,只不过这个风道不再是向炉内吹热空气,而是向前包吹热空气。

前包是炉前储存融化铁水的地方。

当焦炭、铁料、石英石等物在炉内经过高达1800°的烧灼之后,融化成为铁水,慢慢汇集在前包之中。

被工匠们称之为釉质的黑灰色杂质,会漂浮在铁水之上,通过排釉口而出,那是一种黑色刺鼻的软软絮状物,是杂质,在冷却后会变的生脆。

当前包攒够了铁水之后,再戳开前包底部的孔洞,铁水就会蹚出,铁水很热,站在方塘之上没一会儿,工匠们满头是汗,手中的柳木棍没一会儿就烧没了,他又拿起了一根,继续搅拌。热,李隆基很快就明白了汗流浃背这个成语,是多么炙热的词语。

他只觉得被铁水炙烤的一阵阵的眩晕,甚至脑阔都有点疼。

他甚至闻到了烧羽毛的味道,李隆基知道,那是蛋白质氧化的味儿。

他看着明黄色的铁水,在柳木棍下如同胶状物一样不停的搅动,忽然知道自己问题出在了哪里。

这些铁水被搅拌,为什么不会冷却,反而变热呢?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啊。

李隆基认真的考察着整个风道,前包的风眼都位于底部,而且需要的风力极大才会保证它不会再次被堵上。

“殿下下,按照经验而言,往前包里吹气,它会非常快的冷却,甚至可能会把整个前包都变成一坨铁。”陈工头忙活了几天,他虽然困惑殿下的命令,但是他坚决执行了的命令。

李隆基点头说道:“是的,一般经验而言,即便是加热过的空气依旧是远比铁水凉,凉空气和炙热的铁水混合到一起,必然会让铁水变凉。”

“按照一般的经验的确如此。”

就像是热水中混入了冷水,热水会变凉一样,陈工头的说法没有问题。

但是炒钢法的铁水在搅入了空气之后,非但没有凝固成铁块,反而愈加炙热。

陈工头虽然不知道自己的殿下在卖什么关子,但是他没有任何阻拦的意思。

几个工匠,几个炉前工,几千斤的木炭,和几块砖头,几块废铁料,这些东西加起来,还没殿下停在在在外面民舍的那辆马车值钱

那辆马车需要近几千贯银子,才能坐好,一个冶炼炉实验一次,也就不足几百贯。

一辆马车就够大明开炉上百次了,殿下这个爱好,真的不算贵。

铁水进入转炉,鼓风机的压力下空气通过侧方空洞被挤压进转炉,再由上方的气筒排除。

炉内发出嗡嗡的声音,“不太对,快闪开!”转炉签订工匠喊了起来,温度太高会炸炉,炉前工的高呼声惊动了所有人,他们立刻离开了转炉的范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