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趋利避害(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靖安司的人身份不对外公开,在各行各业有公开身份,真正身份只有黄龙知晓。这些人培训和教习,就在新建集市里,对外负责城外集镇的安全,隶属九流吏员,李隆基自己就能任命。

28家门阀都有各自家族的姓氏图腾,这也就是为什么考官一看姓名就知道科举士子是不是门阀,是哪家的。这七品以下官入不了那些士族门阀的眼睛。

唐朝开创者之初,虽说是士族门阀之间的交割,但是科举制完全粉碎了世家门阀对于知识和权力的垄断,从而把朝堂权力从少数的贵族手中,下放到更加广阔的中小地主手中。

唐朝世家门阀,那可是比后世企业集团,更为的恐怖,其对人才的掌控,对大势的把握,对决策的执行,都是顶级的。那绝对是绩优股中的绩优股。

为什么的会有汉起到唐的千年的氏族,就如后世的泡菜国星星集团一样,以一姓大家族聚集,氏族门阀官、商、地主一体。掌控了地方的土地,商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地方上集军政财权一手,能决策地方是依附朝堂还是自立为王,朝廷对地方氏族门阀犹如诸侯一样是顾此失彼。之后朝堂更换频繁,就是士族门阀争夺朝廷权力,甚至不惜联合胡人入驻中原参与争夺,最终导致五胡乱华,南北朝一百多年血腥耻辱黑暗时期。

门阀为何如此厉害,门阀士族采用的就是知识垄断,血腥武力压制,和思想奴化宣传,智商的碾压更为的恐怖,因为民智未开。佃农根本不给任何识字的机会,只给留一点能维持一家温饱的口粮,敢于反抗者,一律公开残酷的杀害,并宣读其“罪状”。

然后就是整日的所谓的仁义宣传洗脑:你们是靠我们氏族的田地养活者,没有氏族你们什么都没有;我们是你们的主人,可以肆意辱骂,甚至杀害反抗氏族家法的人,这是主人权力;你们是奴隶你们就应该是这样生活,这都是命,生下来就注定的;我们生下来就是你们的主人;然后采取捆绑住地,隔绝外部信息,使下面人一直处于混沌、迷茫,认命的状态。没有知识和外部信息环境给于影响和指引,人在疲于活命情况下很难会产生为求生存以外的想法的。

而华夏文明在这两千年中,在唐朝之后,几乎都是处于退步萎缩,后期清朝朝廷把这招用在整个国家人民身上。宋朝和明朝读书人(包括举人、秀才、童生)在官府有登记的,都在30%以上,只有清朝1%,而且还对天下书籍进行了系统的200年不停篡改和焚毁。

学习历史,可以让人少走很多的弯路,因为前人已经给你把该踩的坑都踩过了!而在古代,谁是必须要学历史的?那就是皇帝!而这个时候,史书就是教材,是来帮助皇帝,建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

接着,你要清楚史官的定位,史官首先他是官吏,其次才是一个学者,他要做的,就是维护官吏集团的利益。

在古代,身为官吏,哪一个不希望权倾朝野?不想皇帝按照他的意愿办事?哪一朝的臣子愿意碰见,英明神武,这种乾纲独断的皇帝的?

如果真的碰上了这种皇帝,那他们怎么还能贪污受贿?怎么还能买官卖官?怎么还能徇私舞弊?怎么还能投敌卖国?

他们犯了法,就得跟普通百姓一样,受到律法的惩罚!怎么还能享受特权?

所以这些官吏为了提高自己的待遇,他们非常聪明的选择了一个方式,那就是把皇帝当猪养!

他们开始弱化皇帝的智商,扭曲皇帝的价值观,要让皇帝相信,从谏如流,是一件好事!

把权力下放给臣子,皇帝与臣子共治天下,才是最英明的决定!

改史书,就是在改教材,你看看资治通鉴,全都是的价值观引导。

只有把皇帝们都培养成了傻子,才会让官吏集团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大家也看到了,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被忽悠瘸的,以为把自己的皇权,下放给了臣子,那就是明君圣君。结果最后呢,被人家整个官僚集团给卖了!

你以为古代的史官业务水平不行吗?这些史官一个比一个聪明,你们现在所搞的那一些,价值观的营销,在人家眼里,那都是玩剩的把戏!他们的价值观营销,那才叫厉害。

以前的史官,可不是单纯学术研究者,而是一个官吏,他们要对付的就是皇帝!他们本身就是既得利益者。他们怎么可能不把史书写歪呢?

史料的可信度:最大的标准就是:时间标准!“史料越原始,距离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那么它的可信度就越高

大唐创业起居注,它既是皇帝实录,又是随军笔记,写的是李渊时期开国的历史,而从原始史料到成书,基本上都是属于实时记录。这种史料的可信度,就是最高等级的。

唐朝的氏族门阀通过设置各种读书和科举条件,又一次使科举选择的士子成为门阀的学徒,那些为了出仕的科举士子为了自己利益不得不和门阀氏族绑定在一起。

形成了一套明面上的规矩是大家必须要遵守的。一套暗地里的规矩,这套规矩,是会随着明面上的规定去变化的。

你如果遵照暗地里的规矩其办事,那只能走在暗地里,见不得光,上不得称,有所求,自然会被人利用,就需要不断的妥协,忍让,去利用你手中的权柄,去交换你需要的另外一些权柄。

历朝历代总是非常容易走入一个怪圈之中,往往走上巅峰之后,立刻就开始由盛转衰,这其中的理由不计其数,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成平日久,社会漫逸出只重形式、大搞面子工程、表面文章、不注重实效的浮夸风气。

表现在官场上,则是欺上瞒下、虚报伪报的现象滋生蔓延,能捂就捂,能堵就堵,拿皇帝的话当屁放,拿朝廷的政令当一纸空文,拿鸡毛当令箭,比比皆是。

表现在民间,就是尚奢、竞奢现象极为严重,比车驾、比服饰、比妆容、比侍女数量、比蛐蛐、比鸟等等,攀比竞奢风气浓重。

这就是人的欲望的本性,他不是憎恨剥削者,而是怨恨自己不是剥削者。平时激情的、愤怒的,表达着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一旦有机会以一种潜规则实现阶级跨越,实现自己原本羡慕的奢靡生活,许多人会毫不犹豫投入其中,趋利避害是人本性。李隆基成立的靖安司是采用以毒攻毒的方式,欲望者终会被欲望吞没,甚至会出卖绞死自己绳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