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货驿通达(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酋长失活看着耶律齐,点头说道:“那就让你来卖吧,的确比饿死在这冬雪里强,还省下了我契丹部四千匹马草料。”
他说完转头看着颉利,这是他的弟弟,但是他依旧高举手中的长鞭,猛地挥下,这一下又一下几位部族首领,一人被结结实实的抽了十鞭,颉利方才停下。
“愚蠢!”失活扔掉了手中长鞭。
几位部族首领的背上已经血淋淋,却是一声不敢吭,俯首在地,忍痛不语。
他们清楚的知道,颉利打他们,是在护着他们,否则按照松漠草原的规矩,岂止是要挨鞭子?
打一顿,这事过去了,不打,就得死。
酋长失活用力的吸了口气,看着这背上都是血的两人,就是一阵叹息,挥了挥手说道:“下去养伤吧。”
耶律齐儿看着那血淋淋的背部,也是摇头说道:“可汗,大唐的郭少保实在是狡诈,他明面上和我们的使者在河套和谈,却是从未表明态度,等到这边大唐军队进军的时候,把我们的囚禁起来,一点消息都没有透露出来。”
“郭于少保所做之事,乃是因为大唐皇帝对契丹人丝毫不宽恕的态度,这是因为我们和他们的作战,这件事可以放下,但是我们现在没办法到贡市卖牲畜,大唐的银币精美,我们却得不到。”
“如果我们将牲畜卖给了这些多年行商粟特人,需要被粟特人先赚一笔,这件事,大石打算怎么处理?”
“我们有些部落是有唐人的行商马队的,但是他们只有鸿雁居钱柜的飞钱并没有任何粮草生活用具,那现在就是一堆废纸。”
失活也是挠头,大唐皇帝压根和契丹人没有任何的交流,一副没有你,对朕更重要的样子。
这没有了沟通,自然无法去贡市买卖牲畜,若是假托粟特人之手,他们又要被剥盘一遍。
穿越而来的李隆基可是知道,契丹后来成长为什么样可怕的怪物,那个所谓的金国,可是统治山河四高官达一百五十年,并且让中原自此和江安一偶的南宋,离心离德,让中国产生南北相争的局面。
大唐现在对外军事强悍,但是内部还不稳固,所以李隆基不让军人嗜杀成性,但是他要让大自然恶劣的天气,让突厥人人口进入人口快速消亡时期。
“对敌人的仁慈就是自己的狠毒,大唐四万禁军和安东都护府的六万边军要保证,只允许契丹、奚人等奴隶和百姓进入辽东和松漠府归降,对人要进行仔细甄别,并且划分为队,营地相互交叉,实行保甲连坐,男子进入煤矿、冶铁工坊进行劳作,劳作所得给家中女子、老人、孩子上街购买粮食、衣物、生活用品。”
“凡年满十六以上男子,没有家属陪同者,一律不接受归降。各归附者可以相互监督,对揭发隐瞒、谎骗者给予五万文开元通宝奖励。”
“这是大唐皇帝敕谕!”各级御林令官将这敕谕传遍了整个辽东地区,待在大山里只能饿死,只有走出大山,大唐军队控制着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土壤以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为主,被誉为“抓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会发芽”。控制堡垒城寨,里面的粮食足够三年使用。
靖安司死的暗探藏身在大唐各个商队之中,还有护卫的镖师队伍,这次对墨啜可汗的剿灭和对东北的快速推进,靖安司不良人情报起到了很大作用。
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丰富多样,拥有广阔的森林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等。森林资源以红松、白桦等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大庆、吉林、辽河等油田,以及抚顺、鸡西、鹤岗等煤矿。所以东北对大唐工业发展至关重要。
在长安的大明宫宫,姚崇、卢怀慎、郭元振等四省官员和谏议大夫都在紫宸殿内,姚崇正在对安东的情况进行介绍:
“契丹”作为契丹族称的汉语,最早见著于《魏书》时间是北魏登国三年(388年)。
但契丹族称在此之前当早已有之当时契丹人尚无文字,是中原人根据契丹人语言而将其民族族称汉译为“契丹”。丹古八部联盟是契丹族的第一代部族。
而联盟的第一任联盟长,有可能就是被契丹人奉为始祖的奇首可汗,但八部酋长却不一定都是奇首可汗的亲生儿子。八个部落之间有着互为兄弟的血缘关系,为了生存,更主要地是为了对抗外族的侵袭,契丹与其他八个部落组成八部联盟。
在契丹诸部落中,又以以“白马”为图腾的部落势力最为强盛。因此这个部落酋长,被推举为契丹八部联盟第一任联盟长,被契丹人奉为始祖,称奇首可汗。”
北齐天保四年(553年),文宣帝高洋亲率士卒,大破契丹,“虏获十万余口,杂畜数百万头。”
从上述战争规模看,南北朝时期的契丹已经是人齿渐繁,规模可观了。据《契丹传》记载:
契丹,居潢水之南,黄龙之北,鲜卑之故地,在京城东北五千三百里。东与高丽邻,西与奚国接,南至营州,北至室韦。冷陉山在其国南,与奚西山相崎,地方二千里。逐猎往来,居无常处。其君长姓大贺氏。胜兵四万三千人,分为八部,若有征发,诸部皆须议合。不得独举。猎则别部,战同行。
后来非常强大的契丹人,在历史上曾经臣属于突厥人。隋文帝杨坚在《伐突厥诏》中有这样一段控诉突厥残暴奴役周边部族的文字,说他们“世行暴虐,家法残忍。东夷诸国,尽挟私仇,西戎群长,皆有宿怨。……与其为邻,皆愿诛剿。部落之下,尽异纯民。千类万聚,仇敌怨偶。泣血拊心,衔悲积恨。”
隋文帝檄文中所说的“东夷诸国”,指的就是契丹、奚、靺鞨诸族,
开元十三年(726年)东突厥毗伽可汗默棘连曾经对唐朝使者说:“奚及契丹就是突厥之奴”。契丹在突厥统治之下,备受奴役,苦于沉重赋税和兵役征发之苦。
唐帝国建立之后,对于契丹采取了一种扶持策略,企图达到以夷狄制夷狄的目的。唐贞观二年(628年),契丹大贺氏联盟首领摩会向唐朝贡,很明显是要借助唐朝摆脱突厥控制。突厥的颉利可汗向唐廷提出以交出梁师都为条件,要求唐廷放弃契丹。唐太宗给予的回答是:
契丹、突厥不同类,今已降我,尚可索邪?师都,唐编户,盗我州部,突厥辄为助,我将禽之,谊不可易降者。
此时的唐太宗正有意解决突厥问题,自然不会轻易放弃这种“以夷狄制夷狄”的机会。第二年,摩托会再次入朝,唐廷“赐鼓纛,由是有常贡”,唐与契丹建立正式的朝贡关系。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平定东突厥,威震四夷。
解决东突厥之后,漠北薛延陀部族又开始崛起,“东至室韦,西至金山,南至突厥,北临瀚海,即古匈奴之故地。胜兵二十万,立其二子为南北部”。
至贞观二十年(646年),薛延陀为唐攻破,其国遂灭。东突厥和薛延陀的灭亡使契丹少了两个强大的对手,为日后的坐大奠定了基础。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设立羁縻性质的松漠都督府,以契丹大贺氏联盟长窟哥为左领军将军兼松漠都督,并赐姓李氏,契丹各部酋长也转为各州刺史,隶属于松漠都督府。
唐朝周边的各民族势力在这一时期同样在勃兴崛起,其中尤以吐蕃盛强。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九月,唐将李敬玄领精锐十八万再次进入青海,与吐蕃军队在承风岭大战数日,唐军战败而归。
唐朝在边防上的优势衰退,突厥势力得以慢慢复兴。从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十月开始,被安置在漠南单于大都护府辖下的突厥降部就屡兴叛乱。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阿史那骨咄陆自称可汗,复兴突厥汗国。从此之后,唐朝北境又陷入剧烈动荡之中。
武周代唐之后,原本一直恭顺的契丹却出了乱子。李唐—武周易代之时,朝局出现一定动荡。武皇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初,契丹发生饥荒。负责统驭北方诸族的营州都督赵文翙处置不当,非但没有赈给,反而视契丹首领如奴仆,此后还多次侵侮其管辖的契丹部属。
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首领、松漠都督府都督李尽忠以此为机会,同时又趁唐廷受困于吐蕃、突厥之机,与其妻兄契丹首领孙万荣,一同起兵,诛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反抗武周,自称无上可汗,并侵扰河北之地。
武则天为了平灭契丹叛乱,及时调整了突厥政策。在唐、突厥等的联合攻击下,这次叛乱只持续了一年多就失败了。经此战后,大贺氏联盟部落凋散。
契丹人经此一役,势力大为削弱,归附后突厥的墨啜可汗,又沦为后突厥的臣属,“契丹为后突厥牧羊,鞑靼为后突厥牧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