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杂病(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最新章节。

中医杂病趣谈(上篇)

角色

1. 小岳:热爱中医文化,积极分享知识,性格活泼开朗,善于联想和打趣。

2. 老孙:配合小岳互动,适时抛出疑问,引导话题推进。

舞台布置

常规相声表演舞台,一张桌子,两把椅子。

开场

小岳:(蹦蹦跳跳上台,挥手大喊)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啦!瞧瞧,又是我,小岳!

老孙:(慢悠悠跟上,笑着调侃)就你这热情劲儿,每次上台都跟打了鸡血似的。我呀,老孙。

引入中医话题

小岳:老孙,最近我钻进了一个“神秘大宝库”。

老孙:哦?什么宝库,不会是挖到古董了吧?

小岳:(得意地摇头)比古董还珍贵!我一头扎进了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尤其是《灵枢·杂病》,这里面全是宝贝!

老孙:(满脸怀疑)你能读懂《黄帝内经》?别是在这儿吹牛吧!

讲解原文与知识

小岳:(清嗓子,摇头晃脑)“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目????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怎么样,是不是特有韵味?

老孙:(皱着眉,摆手)打住!这一串拗口的,我一个字都没听懂,你说的到底是啥?

小岳:(耐心解释)老孙,这讲的是一种厥病,体内的气乱了套。顺着脊柱往上冲,疼到头顶,脑袋昏昏沉沉,眼睛也模糊,腰和脊背硬邦邦的。这时候,得在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找血络刺刺,放出点血,把坏气排出去。

老孙:(半信半疑)刺刺血就能治病?这靠谱吗?

小岳:(拍胸脯)那当然!中医讲究对症下药。再听这句,“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老孙:(举手投降)得嘞,你别念了,赶紧用大白话讲讲。

小岳:(笑着说)就是气逆了,胸部闷得慌,脸肿起来,嘴唇肿得口水直淌,突然说话费劲,严重时说不出话,这是足阳明胃经出了问题,得从这条经上找穴位治。

老孙:(若有所思)听着还挺有道理。那要是没治好,可咋办?

小岳:(滔滔不绝)中医办法多着呢!“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这是气逆冲到喉咙,说不出话,手脚冰凉,大便不通,得从足少阴肾经入手。

老孙:(好奇追问)怎么从肾经治?也是扎针放血?

小岳:(摇头晃脑)不一定。具体得看病情,有时扎针,有时用药。还有这句,“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谷谷,便溲难,取足太阴。”

老孙:(连忙打断)停!直接说重点。

小岳:(嘿嘿一笑)肚子胀鼓鼓,全是寒气,咕噜咕噜响,大小便都不顺畅,这是足太阴脾经的毛病,得从脾经下手。

老孙:(感慨)就听你讲这些症状,都觉得中医看病挺复杂。

小岳:(兴致勃勃)这才刚开始!“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喉咙干得难受,嘴里热得像糊了胶水,还是足少阴肾经的问题,得治肾经。

老孙:(竖起大拇指)行,你还真研究出点名堂。那膝盖疼,中医咋说?

小岳:(立刻来劲)这我熟!“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针大如牦,刺膝无疑。”膝盖疼,就取犊鼻穴,用像牛尾毛一样细的员利针,扎一次歇会儿再扎,专门对付膝盖疼。

老孙:(惊讶)连针都这么讲究!

小岳:(得意洋洋)那可不!中医里,每个穴位、每种针法,都有大道理。今天讲的,只是《灵枢·杂病》的冰山一角!

老孙:(点头)看来我得跟你多学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