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反间计费刘豫(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千门36天局》最新章节。

第7章 反间计费刘豫

1

绍兴七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夜。

六十四岁的齐帝刘豫闷闷不乐地站在寝宫朝北的窗口前,拉开落地的黄缎窗帘,目不转睛地往窗外看去。

但见天阴沉沉的,大块大块的乌云把汴京城的苍穹压得很低,宛若就要塌下来。

狂风呼呼地怒吼着。瓢泼的暴雨接踵而至,在愤怒的狂风猛推下,犹如决堤的海水横冲直撞,似乎要把大齐的皇宫冲破撞倒。

倏然间,刘豫觉得自己的皇官恰似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正在惊涛骇浪中颠簸,即将下沉,使他顿时恐慌起来,不由得伸手抓住窗棂,惊喊一声:

“来人呀!"

”皇上,奴婢在。“

两个年轻的官女闻声而至,一个稍大的官女赶忙扶着刘豫往御床上坐;另一个略小的官女迅速将被拉开的窗帘密地关上,把一场惊吓刘豫的暴风骤雨关在窗外。

惊魂似定未定的刘豫,突然问:

”完颜妃呢?"

“禀皇上,完颜娘娘回燕京探亲未回。”稍大的宫女边为刘豫捶背边应答。

另一个略小的宫女用精致的银托盘端--杯茶,跪在刘豫面前:

“皇上请用茶!"

刘豫接过茶,轻呷一口,道:

”都一个多月了,她为什么还不回来?"“这,奴婢不知道。”

一个多月之前,完颜妃回燕京探亲,连钱皇后都瞒过,宫女当然不知道她的去意。

去年十月,刘豫亲帅三十万齐兵攻取南宋,满以为趁岳飞乞假奔丧,南宋无强将守御,可以包打包胜,没想到惨败于藕塘,损兵十万,折将百员,受到坐山观虎斗的金兀术遣使申斥,使自己的面子丢尽,失去了在金朝的欢心。

为了扭转这种失宠局面,刘豫先想到的是派皇后钱星娘携六岁的二皇子刘麒,赴燕京元帅府,向相位高权重的挞懒求情,不料遭到钱皇后的断然拒绝。

“臣妾已是三十一岁的半老徐娘了,连你近来都很少宠幸,难道我在左监军眼中还有魅力吗?我看,你这故技重施只能适得其反,”钱星娘的口气很是不满。

“不,你风韵犹存,旦同左监军又有一夜陪酒之情。常言道,一夜夫妻百日恩。他见故人来访,岂有相拒之理?如果他不答应你,你不妨对他说,麒儿乃是他的亲骨肉,也许--"

未待刘豫说完,钱皇后就大为光火,抢着嚷道:

”呸!亏你还是大齐皇帝,竟说出如此没廉耻的话。试想,这天大的机密一旦捕开,你叫我们的麒儿今后怎么做人?我早就说过,刘麒是你的骨血,你为什么不信,即使像你所疑的那样,麒儿也是无罪无辜的,有罪的应该是我,还有你这位没志气的男人。你已年迈,来日无多,应该是到了立麒儿为太子的时候了。“

”可是麒儿才六岁呀,一旦我走了,他一个小童怎么治理这困难重重的齐国?"

“还有我呢!难道我这个太后不可以垂帘听政吗?”钱星娘熟知历朝故事,自然料想到刘豫这棵大树一倒,其长子刘麟即位,自己孤儿寡母的可怜可悲处境。作为母亲,她此时不为自己想,却要为自己的亲生儿子想。于是,她咬咬牙,接着道:

“皇上如能答应立麒儿为太子,臣妾不惜自己的身子,甘愿再陪那色鬼喝一夜酒。”

“立齐国太子,要奏请宗主国大金皇帝核准,我也无能为力。如果以此为条件,那就算了。”刘豫道。

“算了就算了。如今我身为大齐皇后,也要顾及自己的面子。你以为一个女人跋山涉水三千九百里,到燕京向胡人投怀送抱是一桩美差么?"

钱皇后说完,就生气地走了。走了之后,几天都不搭理刘豫。

这第一着棋走不成,刘豫便想到第二着棋,那就是完颜妃。

完颜妃今年二十五岁,她十八岁下嫁给刘豫为妃时,说是金兀术的女儿,后来知道只是义女。尽管是义女,但在义父兀术面前,讲话总是方便的。于是,刘豫那夜在床上对完颜妃道:

”左监军和你有父女之义,他和我又有岳婿之亲,尽管他年岁比我还小,但我视他如泰山。而且,我对金朝忠心耿耿,宵旰焦劳,不敢急慢。这一切你都亲眼看到了。如今因为藕塘兵败,他对大齐很是不满,居然派使臣对我横加诘责,让我寤寐不宁。夫妻乃人之大伦,荣辱与共,甘苦同尝。你下嫁汴京也已六年,从未回去过。朕让你回娘家探亲一一个月,多多替朕在义父面前美言,请他派兵援助大齐灭宋。你以为如何?"

“好哇,好哇,”完颜妃满心喜欢,满口答应:“我定会如实向义父言明。”

“如实讲不够,还要把朕对金朝的忠心,对齐国的善理,加叶添花,多讲一些。一个月之后,你一定回来过年。朕晚年全靠你一人伺候,离别久了,我受不了。”

“知道了。”完颜妃笑道。可是,屈指一算,却已经一个月零十八天了,还不见完颜妃回来。

“她会不会从此不再回来呢?”刘豫此时似有预感,不由得冒出这一句话来。

那位年纪稍大的宫女,边为刘豫铺床,边说:

“皇上,娘娘一定会回来的。她临走时,反复叮咛奴婢,夜间睡觉别让皇上着凉。”

年纪略小的官女,已经在壁炉上加了木炭,让炭火烧得更旺些。

刘豫看了两个宫女一眼,皱一下眉头,突然下旨道:

“传钱皇后!"

”禀报皇上,二阿哥病得很重,正在发高烧,皇后娘娘今夜不能来侍寝。“年纪稍大的宫女回答。

”借口!"

刘豫随口骂一声,便无精打采地上床,独自躺下,宫女帮他掖好被角,便退到外间去。

屋外,号啸的狂风依然怒吼着,瓢泼的暴雨声依然哗哗响。那鞭炮声、锣鼓声虽然在狂暴的风雨声的掩埋中显得很微弱,但刘豫听起来却十分刺耳,刺耳得烦躁起来。此时,他心中像有千只蚂蚁逃窜,躁动着一种惶恐和不安。

两位官女正想打地铺睡觉,突然外面响起“笃笃笃笃”的敲门声。

“谁?”两个宫女同时问。

“我!”门外人应答。

“皇上已经休息了,明天再来吧!”年岁稍大的宫女说。“请禀报皇上,说翁奇有急事求见。”门外的人高声说。刘豫在里间听到翁奇的声音,便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叫道:

“啊!是翁奇,快开门!"

”呀“一声,门打开了。翁奇拎着两笼年糕走进来,行过君臣礼之后,他道:“皇上,这是我哥哥翁绝从金都会宁托人送来的,愿我主年年发达!"

已经穿好衣服的刘豫,来不及对顶风冒雨送年糕来的翁奇称谢,便向一宫女下令道:

”快取刀来切开!"

一粒蜡丸书从切开的那块年糕中取出来。刘豫待两位宫女退出后,便坐在案前和着烛火,慢慢地读起来。......

2

读着这封由翁绝从金都送来的“蜡丸书”,刘豫的脸色由红变白,又由白变青,再由青渐次变红。

原来这封“蜡丸书”是金熙宗和众大臣在粘没喝寿宴上的议论记录,说的是当前金朝对刘豫政权的态度问题。这正是刘豫所急于知道的情报。

去年十二月十二日是粘没喝五十七岁生辰。十八岁的金熙宗,感念粘没喝拥立之功,亲领太师蒲卢虎、太傅斡布和挞懒、兀术等一班文武大臣,前往太保府邸祝寿。

粘没喝的私厨翁绝奉命做了一席丰盛的中原佳肴,招待熙宗和众大臣。

席间,兀术借机向熙宗汇报了自己奉诏前往黎阳观察刘豫伐宋的战况。末后,兀术奏道:

“刘豫乘岳飞奔丧之机,倾尽全齐三十万大兵攻伐南宋,结果大败而归,足见其无能无用。他的儿子刘麟对我朝这回未派兵援助大为不满,煽动其父撒开我朝独立。刘豫对其子却未加深责问罪。如此藩辅国留着何用?以臣之见,到不如把刘豫废了,另派重昏君赵桓回去主持中原,还可震慑其弟赵构归顺我大金。”

粘没喝回敬兀术一杯酒后,笑道:

“右监军年轻气盛,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刘豫这回兵败,理应谴责。但他本人对我朝忠心可鉴,无可厚非。刘豫为齐帝后,对我朝统治所得的中原陕西地区,缓和民族矛盾,还是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能因这回兵败便过河拆桥,轻易地把他废了,使那些归降我大金的才智之士寒心。因此,以在下之见,我朝应发扬先帝'以汉治汉'方略,对刘豫的大齐只能帮助其发展强大,继续为我朝节制南宋效力,可不能将其弃之如敝履,使天下人笑话,让岳飞他们高兴。“

斡布敬粘没喝一杯酒后,道:

”大保所言甚是,我们要废立一个人都必须持十分慎重、严肃的态度。先帝的'以汉治汉'方略,十分英明,立刘豫为齐帝,在'开疆保境'方面已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至少这几年我朝可以休养生息,发展农牧业生产了。今后是否需要像刘豫这样的藩辅国,还要让事实来讲话,今天议论此事未免为时太早。以臣之见,目前不但不宜废除刘豫,而且还要安抚他,支持他。不过,随着我朝社会的蓬勃发展,我们必须加强中央集权。为此,我奏请皇上下诏,今后刘豫对我朝皇帝称臣不称子--世上哪有十八岁的爹,六十三岁的儿呢?今后,金齐来往公文皆用'天会'年号,那大齐的年号取消不用。而且,还要在太原设大金元帅府,以节制大齐的军队。“

干布讲完后,蒲卢虎、兀术、高庆裔等都想讲,可熙宗却挥手制止,道:

”今天是太保五十七岁大寿,大家还是以喝酒祝贺寿星,不谈国事为好。至于当前对刘豫的方略问题,朕完全赞成太傅轮布的意见,就以他说的下诏。太保是我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他从十七岁开始到现在五十七岁,整整四十年的戎马生涯,为我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灭辽、灭北宋的战斗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愧为我们金朝的大功臣。为此,我提议诸位举杯,敬祝太保健康长寿,干!"

“于,敬祝太保健康长寿!”刘豫读到这里,不由得举起手中的茶杯,遥祝全力支持自己的粘没喝健康长寿。

读了这封蜡丸书,刘豫且喜且忧且怒。

喜的是,太保粘没喝的全力支持,使他继续坐在大齐皇帝的宝座上。

忧的是,他的自主性愈来愈削弱了,他的齐国大厦已经摇摇欲坠了。一旦粘没喝死去,他的帝位随时都有被废去的可能。

怒的是完颜妃,他派她回金探亲,实指望她在兀术面前为自己美言,使兀术支持自己,没想到适得其反,却把儿子刘麟对自己说过的“摆脱金朝”的一节气话,也如实地对兀术说了,成了兀术欲废他的一个证据。

“这臭胡女,等她回来后,定斩不饶!”刘豫气愤地自言自语道。

屋外,狂风仍在怒吼,暴雨仍在瓢泼,只是鞭炮声、锣鼓声没有了。

这诏兴七年的元宵夜,刘豫就坐在床前的龙椅上,和着凄厉的风雨声熬到了天明。

3

天明之后,刘豫依然没有睡意。

两位宫女早已进来侍侯。一位替他捶背,一位为他斟茶。刘豫抬抬酸涩的眼睛,看到案上另一笼未切开的年糕,忽然想起什么,忙下令:

“赶快将这一笼年糕也切开!"

”是!"

那位略小的官女答应一声,便执刀切开了年糕。果然里头又露出一粒“蜡丸书”来。

这粒“蜡丸书”,刘豫不看则已,看了使他气得七窍冒烟。他呆了一阵,顿时省悟起来,道:

“我刘豫中了兀术的”美人计“了。”原来,“蜡丸书”说的是完颜妃回金都之后,由义父兀术做主,同本族男子结婚了。

其实,完颜妃并非女真族人,而是回鹘族人。

回鹘族多分布在甘、凉、瓜、沙四州。在宋初强盛时期有许多人进入秦川地区定居。金兵攻占陕西后,把他们全部迁往燕山地区居住。

回鹘人卷发,深目,高个子。男人的眉毛长而密,自眼睫以下多留卷曲如虬的髯须。女人的皮肤很白,穿着青衣,出门时都用薄薄的青纱盖在头部,使人只能见到她们的眼睛。似乎她们都很羞涩保守,但该族的婚俗却很怪。女子还没有出嫁的,不少人事先与汉人男子私通。有的已生了几个儿子。年近三十左右,她们才能开始与本族男人婚配,媒灼来提议婚姻时,女方的父母都会自豪地说,我的女儿曾与某某汉人交媾亲呢过了。这种事他们并不以为耻,往往还以为私通的汉人越多越好。

完颜妃从小死了父母,是由其远房叔父代抚长大的孤女。到了十五岁时,便成远近有名的大美人,又擅射击,许多男子同她比武都败下阵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兀术发现,便送她那位贫穷的从叔父一千两黄金,收她为义女,并赐名为完颜柳。

她十八岁时,金立刘豫为齐帝,兀术便将她献给刘豫为妃,一来是为了监视刘豫的言行,当个女间谍;二来是为了保卫刘豫的安全,防止南宋派人来刻杀,当个女保镖。

去年刘豫南侵,因金朝不派兵援助而惨败,刘麟在刘豫面前发了一通对金朝的牢骚,以及刘豫的暖昧回答,完颜妃如实向兀术禀报了。兀术认为刘豫父子叛逆之心已经露馅,无需再监视保护了,且她的间谋身份也已暴露,于是便将她婚配给一个同族青年,使这位回鹘族孤女有了归宿。

这一献一嫁,作为一位回鹘族的女子,完颜柳本人都无不乐意。

然而,这却苦了刘豫,

他此时好嗨,一悔不该被异族的美色所迷,接受兀术派来的女间谋为妃;二悔不该让完颜妃回金朝探亲,既坏了自己的大事,又失去了一个心爱的美人。

世间“祸不单行”的事,十有五、六。

正当刘豫悔恨交加时,皇后钱星娘哭哭啼啼跑了进来,跪在刘豫面前叫声“皇上”,便泣不成声。

刘豫正在气头上,见钱皇后如此形骸,还以为她又来请求立刘麒为太子的事,便没好气地怒斥道:

“我和你说过不行就不行,你又来哭求做什么?"

”麒儿他。..... 他死了!“钱皇后含哭道。

”啊?他昨天还好好的,怎么就。..... 这不可能,这不可能。“刘豫口里说不可能,但他的眼泪已经夺眶而出。

”麒儿明明是你亲生的龙子,却说是。..... 哇,我的苦命儿哇。..... "

钱皇后的悲哀啼哭声,渐渐掩没了屋外依然暴烈的风雨

声。

4

这年八月十二日上午,江州城乡秋风萧萧,秋雨茫茫。刚刚移防江州的岳家军,奉岳飞的命令,在庐山脚下的一片旷野上举行军事演习。

那战鼓声、减杀声、火炮声和兵器撞击声,惊天动地,仿佛一场你死我活的拼搏战,吸引了许多好奇的青年男女和小童举伞戴笠前来观战。

岳家军驻扎襄阳,使大齐李成不敢从汉、襄贸然入侵,也使六郡百姓安居乐业。但在十天前,高宗突然心血来朝,诏令岳飞驻守江州,作为两淮、两浙的援助。所以全军三万兵马便在五天前由湖北襄阳转移到江西北端的江州来。

江州可谓岳飞的第二故乡,他投军后驻扎这里多年。姚太夫人的坟墓就建在江州境内的庐山北麓,这让岳飞可以随时拜谒母墓。但是,这次移防却非岳飞所愿。岳飞一心要进取中原,灭除刘豫,接着大举北伐抗金,驻扎汴京西侧的襄阳地区比较便捷。然而,圣命难违,他只好移驻江州了。

时已晌午,岳飞视察完将士演习,回到宣抚司行辕的案头坐下,正埋首整理着一迭搬家弄乱了的文书,忽然看到自己一份请求进取中原的上疏底稿,不由得默念了起来

“金人在河南立刘豫为帝,是想残害中原,用中国人攻打中国人,他们得以休整兵力,伺隙欲有所图而已。愿陛下给臣以时间,领兵奔赴汴京、洛阳,占据河阳、陕府、潼关,来号召五路的叛将。叛将既已归还,派我朝大军首先进发,刘豫必定弃汴京而走,河北、京戳、陕右地区都可全部收复。再分兵节制河东、河北二路。如此则刘豫可擒,金人可灭,国家长久大计,在此一举。”

这份上疏,勾起了岳飞对近八个月来朝廷和自己的几许要事的回忆。.....

这份永垂史册的规复中原上疏,是去年除夕之夜写就,今年正月初四岳飞自襄阳入觐高宗时便当面呈上。

岳飞记得高宗当时是含着热泪读完这份上疏的,当即赞许道:

“有这样的臣下,朕还有什么可忧虑的!进兵与停兵的时机选择,朕不从中制约。”

随之,又召岳飞到行在寝阁密谈中兴大计。

谈话间,高宗随便问道:

“卿得良马否?"

”臣曾有二匹良马,一天要吃精细豆蔬数斗,饮清洁泉水一斛,然非精料和洁水则不吃喝。备上鞍甲奔跑,初不甚疾,待行百里之后才开始加速,从午时一直跑到西时,都还可以再跑二百里。解鞍后不喘息不流汗,好像什么事也没有似的。这种良马虽吃喝得多但却不凑合着乱吃,力气充足却不急于表现,乃是致远之良材也。不幸这两匹良马去年却相继死了。今所乘之马,一天的食量不过数升,而食不择料,饮不择泉,手执缰绳还未坐稳,它就跳跃着飞跑而去,甫跑百里,便力竭汗喘,累得像将死一样。此类吃得少又容易满足,好表现却容易力气用尽者,则是餐钝之劣材了。两匹良马死后,臣曾悬重金广购良马,可是快一年了,就是买不到。可见良材难得。“

高宗听完岳飞这段关于马的论述,觉得很有哲理意味,便欣然而起道:

”爱卿所言好极了,令朕茅塞顿开。马是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说完,高宗便面授岳飞为太尉,次日任命岳飞为宣抚使兼营田大使。

第三天,高宗让岳飞跟随自己前往建康,令驻守建康的王德、郦琼两支军队隶属岳飞指挥,并面谕他们道:

“你们一定要听从岳飞的命令,就当他的命令是朕的诏令一样!"

岳飞辞别高宗回襄阳时,高宗握着岳飞的手道:

”宋祚中兴的事,一切委托于卿。“

岳飞谢恩回襄阳,正图大举进兵中原之际,却发生意外之事,使岳飞这次规复中原的上疏又泡汤了。

都道”天子无戏言“,然而反复无常的高宗赵构,很快便改变了让岳飞进取中原的初衷。

当然,其中似乎也有高宗自己的理由。

理由就是这时太上皇赵佶和郑太后在五国城相继死去。为了接回梓宫安葬,迎归生母韦贤妃(遥尊为宣和太后)奉养,决定屈已对金和议。他悲恸地对群臣谕道:

”宣和太后春秋已高,如今在异国他乡受苦,朕日夜思念。且太上皇又有遗旨,要安葬在宋地故土,但他和郑太后的梓宫未归,朕身为天子,不能尽孝,日夜不连安处。若金人肯归我梓官并宣和太后,朕亦何妨委屈自己同金人和议?"

于是,高宗--面命王伦为奉迎梓官使,赴金邦讲和;一面起用力主和议的秦桧为枢密使,节制全国军队。

绍兴二年六月,秦桧因拜相一年毫无建树,被众臣弹劾。当时,高宗气恼秦桧不明自己内心“不愿迎二圣”的事理,便顺水推舟,将他罢相,并亲书“终不复用”的诏令。如今,时过五年,高宗似乎也忘记这事了。

秦桧这几年在温州、越州的知州任上,勤勤恳恳理政,老老实实做人,闭口不言“迎回二帝,收复失地”,对上尊顺权相赵鼎、张浚,对下爱护僚属百姓,才干卓而不群。所以这次高宗决定让他复出,竟得到上下左右的拥护。

然而,摸准高宗心病的秦桧,复出后便死心塌地投高宗之所好,一意主和,当个真正唯圣命是从的大忠臣。为了实现高宗的主和意图,他首先削弱力主收复中原的岳飞军事力量。于是,他对高宗奏道;

“臣观岳家军以一当十,兵力已够。刘光世已罢职,无人主军,应命王德、郦琼领前刘光世军。”

高宗闻说,深感秦桧善解人意。但他又不便朝令夕改,遭人非议,只好采取模糊的领导艺术,让秦桧为他更正了。于是,他微哂道:

“全国兵马皆属枢密院节制,由卿自处便了。”

秦桧便以高宗名义向右相、大都督张浚下了手谕,令王德、邮琼统领淮西前刘光世军,归属都督府节制。

秦桧知道张浚器重岳飞,便多方谗间,他无中生有地对张

浚道:

“吾观岳飞智勇双绝,朝中无人可比。只是有一点居功傲慢,目中无人罢了。”

此时,张浚不赞成秦桧对岳飞的评价,便摇头道:“秦枢密同岳飞未曾共事,怎知他有如此毛病呢?其实,岳飞喜欢和尊敬有才德的人,自己则喜欢读经书和史书,老实恭顺得像个书生。每次战胜,总是说:'这是战士的努力,岳飞我哪有什么功劳?'所以你说的与事实不符。”"但愿是我说错了。张相日后自然明白。“

几天后,岳飞奉旨到建康都督府议事,张浚对岳飞道:”刘光世罢职后,淮西军无人指挥。王德在淮西军中有威望,浚欲任他为都统制,郦琼副之。再命吕址以督府参谋,辅助王德。太尉以为如何?"

岳飞对这几人的德才了如指掌,便直言不讳道:

“王德与郦琼素不相下,一旦德出于琼之上,定致相争。吕参谋未习军旅,恐不足服众。”

“张俊如何?”张浚又问。

“张宣抚使乃岳飞的旧帅,本不敢多言。但为国家计,恐张宣抚使暴急寡谋,心胸狭窄,不能团结人,尤为郦琼所不服。”

张浚见闻似有不快,面色稍变,徐徐道:

“杨沂中当高出德、俊二人吧?"

”沂中虽勇,但才具和王德相当,郦琼对他也不服气,常有微词,怎能控驭此军?"

张浚听到这里,不禁口气。.. 转,道:

“我当然知道,除岳太尉外,当是无人可胜任了!"

岳飞闻说心中一震,正色道:

”都督以国事问我,岳飞不敢不直陈所见。岳飞何尝欲得到此军呢?"

张浚终因心存芥蒂,面上露着慢色,

岳飞立即辞出。取道杭州,想拜见高宗。但高宗正热衷于同金人和议,因此拒见岳飞。

高宗又下诏各地,禁止宋兵侵占刘豫管辖之地,以此为对金和议营造一种友好的气氛。

岳飞心灰意冷,回到襄阳后便上奏章,请求解除兵权,为母亲服丧,以张宪代理军事,自己徒步回归庐山,至姚太夫人墓旁,筑庐守制。在守制时,岳飞心想:

“如果不是刘豫未除,中原未复,我岳飞就此解甲归田,再

也不复出为将了。”今年六月,张浚终因重用无能的王德、吕址,造成郦琼挟持吕址,携兵四万,渡过淮河,前往大齐投降刘豫了。

此时张浚方悔自己不听岳飞之言。但是已经晚了。他为人忠烈,自感对朝廷有愧,便引咎自劾,辞去右相、大都督。高宗虽也挽留几回,但最终还是让他去相,并下诏撤除建康都督府,甚至还把张浚贬逐到永州居住。

赵鼎、李纲皆上疏营救张浚,高宗一概不答。

岳飞在庐山守制时闻知邮琼叛变投敌,张浚罢相被逐,对张浚深表同情,上疏请求高宗,让张浚继续为相;并奏请出兵讨伐郦琼。

高宗只催促岳飞归还襄阳复职,对于讨伐郦琼,却诏令“不准”。至于让张浚复相事,沼中只字不提。......

岳飞坐在案前想到这里,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他长汉一声站起来,向帐外走去,忽见一个郎中模样的大汉向他走来。岳飞定睛一看,惊喜地喊道:

“啊?是你!"

那大汉赶忙作揖道:

”元帅,杨清奉命回来述职!"

“快进屋里坐!"

5

岳飞引杨清到大帐里坐下,亲泡一杯热茶递给杨清,问道:

”黄佐怎么样?快说说。“

”他很好。兀术对他依然深信不疑,行动十分自由,只是思念元帅,常常垂泪呼唤,'岳飞,岳飞,你好--“。兀术还以为黄佐恨你骂你,更博得他的怜悯,也跟着骂道,'这岳飞好生残忍,就把你杀了有何妨。却砍了你的臂,弄得你死不死,活不活,终生残废。你放宽心,我术迟早要命人杀了岳飞,为你出这口气。'元帅,你可要小心兀术派来刺客暗算你呀!"

“我岳飞从军以来,早就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只是刘豫未除,中原未复,金邦未灭,壮志未酬,暂时还不能死罢了。”岳飞苦笑道。

“元帅,我临走时,黄统制叫我转告元帅,金邦支持刘豫的粘没喝、高庆裔、刘思等人都死了。”

“啊?粘没喝他们是怎么死的?这倒是一大新闻,快说给我听。”

“这是金朝君臣间、将相间发生内讧的结果。金主完颜颤即位后,召粘没喝为国相,高庆裔随他入朝,从大同尹一跃而为尚书左丞。但金太宗长子、太师蒲卢虎与他们二人有隙,屡欲加害。高庆裔窥透隐情,劝粘没喝乘机篡立,兼除蒲卢虎。粘没喝惮不敢发。蒲卢虎派人到大同府调查,获得高庆裔在任上贪污受购的一些证据,奏呈金主,金主便以贪赃罪将高庆裔逮捕下狱。粘没喝认为高庆裔犯罪轻微,可降为庶民,应贷他一死。但金主不许,高庆裔临刑,粘没喝亲至法场,与他诀别。高庆裔哭道,'公若早听我言,岂有今日?'粘没喝也相对呜咽。转瞬高庆裔即被袅首,粘没喝泣归。金主又将粘没喝党羽、转运使刘思等数人加罪斩首。粘没喝恚闷得很,遂于七月间绝食纵饮而死,终年五十八岁。”

“想不到这位叱咤风云的大将军也有今天的下场。想当年,他和斡离不两人劫持我二帝,是何等不可一世!还有,他在濮州下令屠城,无一人幸免。他早知有今日下场,何不当初宽宥我大宋一点?”岳飞感慨道。

“就是了。”杨清接着道,“黄统制还说,如今粘没喝一派已死,刘豫便失去了靠山奥援。现在是讨厌刘豫的蒲卢虎一派掌权。兀术向来厌恶刘豫,还把献给刘豫为妃的干女儿,要回去嫁人了。所以,眼下是到了拔除刘豫的时机了。不过,金主完颜亶尊崇孔子,讲仁义,他认为刘豫对金朝忠心不二,七年来他为金朝开疆保境有功,没有确凿证据说明他叛逆金朝,是不会轻易废掉他的,因此,欲除刘豫也不是易事。这要靠元帅费神划策方可。“

”黄统制有没有建议我该划何策?“岳飞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