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紫须知,何谓“八识”的修行?(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紫微星纪》最新章节。

在佛教浩瀚深邃的教义与修行体系之中,八识”就宛如一座神秘且精妙的心灵大厦,它是众生从无明懵懂通往觉悟佛果的通道。对其深入探究与依循修行,是无数佛子穷其一生躬身践行之事,蕴含着解脱生死、超凡入圣的无上智慧。

首识为“眼识”,依于眼根与色境而生起,是我们睁眼视物瞬间的直观感知,能辨形形色色、万物万象。但在凡俗层面,它经常被表象所迷惑,执着于美丑、大小、明暗诸般分别,见繁花盛景便心生贪恋,逢衰败荒芜则起厌弃,如梦幻泡影般的外境牵缚着识心,不得自在。我们从修行的开始便要于此观照,察觉眼识的刹那生灭、虚幻不实,不被色相勾动妄念,如《心经》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眼睛所看见的各种物质相中修习平等、无住之心,打破视觉认知的迷障。

“耳识”紧随其后,借耳根对声尘起用,市井喧闹、丝竹雅乐、自然天籁,声声入耳。未悟之时,赞誉之语令心骄慢,诋毁之声致生嗔恚,耳根沦为情绪的“牵线木偶”。修行需在听闻间修“谛听”,于杂音纷扰、妙音悦耳下皆保持耳根圆通,悟得声音本质是因缘和合、刹那即逝,不随顺也不抗拒,将耳根化作入道之门,如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于声尘中聆听本心寂静之音,破执声之妄。

鼻识、舌识、身识,对应香臭、滋味、触受之境,嗅芬芳馥郁起贪,嗅腐臭异味生嗔;尝珍馐美馔贪馋,遇粗茶淡饭嫌恶;身触冷暖滑涩,逢舒适眷恋,遇不适怨怼。此三识所涉感官欲求,恰似层层密网,将众生困于欲海。修行人需在日常饮食、起居、行走坐卧间,借禅定与正观,觉知觉受无常,香味不过转瞬即逝气息,滋味是因缘和合幻味,触觉是四大假合之感,舍离对感官享乐与避苦的执着,渐次从对肉身欲求羁绊中解脱。

“意识”堪称认知世界的“总指挥”,统合前五识所得信息,展开联想、思维、判断,构建复杂观念与价值体系,却也是制造分别、妄念、烦恼的“源头”。它在过去记忆、当下感知与未来憧憬间穿梭,编织“我执”幻网,以“我见”“我思”“我想”为中心,划分自他、善恶、得失。修行便是对意识“开刀”,借由经论研习、正念冥想,洞察意识运作的虚妄,剥落层层妄念“外壳”,挖掘出本自具足、如如不动的“如来藏”,让意识从妄动回归澄澈、空灵,映照诸法实相。

关键第七识“末那识”,其特性为“恒审思量”,念念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为“自内我”,是“我执”顽固根基。它潜伏深处,悄无声息输送自我中心“指令”,令前六识在染污中运作。修行至此,宛如攻坚堡垒,需以甚深禅定、智慧观照,在念念微细处捕捉末那识“我执”运作轨迹,以空性智慧“釜底抽薪”,斩断对自我虚妄认定,打破“小我”局限,融入万物一体、无有分别的“大我”法界。

最终达至“阿赖耶识”,此乃“藏识”,像无尽宝库,含藏无始劫来善恶种子,是生命流转、业力存续“硬盘”。众生依往昔业种现行受报、轮回六道;修行者则在转识成智进程中,净化阿赖耶识杂染种子,以戒定慧“清泉”灌溉,滋养慈悲喜舍“善种”,待功德圆满,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能如明镜照彻万法,不垢不净、圆明遍照,至此彻证佛果,成就圆满觉悟,于无尽法界任运自在、普度众生,完成从凡至圣、以八识为阶的超凡蜕变,回归本然清净、智慧具足的佛性家园。

八识修行之路,恰似逆水行舟、披荆斩棘,需以精进、恒心、虔敬为楫,在尘世烟火与禅堂静修中磨砺身心、开启智慧,一步一印踏破无明暗夜,终迎佛果璀璨曙光,实现生命至深、至广、至纯的升华与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