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北伐连捷摧魏垒 魏宫密计定权奸(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最新章节。
且说梁主萧衍听说北魏内乱正盛,心中暗喜,觉得这是北伐中原的好机会。
当时南朝最能打仗的,就数韦睿和裴邃两位大将。
可惜韦睿在普通元年病逝了,现在只剩下裴邃可用。
萧衍当即拍板,任命裴邃为信武将军,兼任豫州刺史,派他镇守合肥,准备北伐。
可就在这时,临川王萧宏的第三子萧正德,突然叛逃北魏去了。
北魏那边也不太平,刚提拔萧宝夤当尚书仆射。
萧宝夤一看萧正德无缘无故来投靠,心里直犯嘀咕:“这人突然跑来,谁知道安的什么心?
不如直接抓起来杀了干净!”
魏主虽然没同意杀萧正德,但也没给他好脸色看。
萧正德在北魏混不下去,只好灰溜溜地又逃回梁朝。
说起这萧正德,也是个可怜人。
早年梁主萧衍没儿子,把他收为养子。
后来太子萧统出生,萧正德就被打发回本家,只封了个西丰侯。
他为此怀恨在心,一直憋着口气。这次叛逃北魏,就是想出口恶气。
谁知在北魏碰了一鼻子灰,只好硬着头皮回来。
见到梁主时,他眼珠一转,编起谎来:“儿臣这次去北魏,可不是叛逃啊!
是去刺探军情的。现在北魏内乱,正是出兵的好时机!”
梁主盯着他看了半晌,心里跟明镜似的:“你这套说辞,骗得了谁?”
但转念一想,眼下确实需要北伐的借口,便顺着他的话问道:“哦?
那你且说说,北魏现在乱成什么样了?”
萧正德见梁主没追究叛逃的事,顿时来了精神,添油加醋地把北魏的乱象说了一通。
梁主听完,虽然知道他在胡扯,但北伐的计划确实可行。
“罢了,念在你‘刺探军情’有功,恢复你西丰侯的爵位。”
梁主摆摆手,转头就催促裴邃:“抓紧准备,立即出兵北伐!”
裴邃率轻骑突袭寿阳,悄无声息地杀入外城。
魏将长孙稚仓促应战,一日之内连战九场,双方死伤相当。
眼看天色渐晚,裴邃见后援迟迟未至,只得下令撤军。
回营后,将士们议论纷纷。
副将忍不住问:“将军,为何不趁势强攻?”
裴邃摇头道:“孤军深入,若被围困,必败无疑。
不如先退,再寻良机。”
果然,没过多久,邃再度出兵,连克魏国建陵、曲木、狄城、甓城、司吾城五地。
消息传回梁营,众将士士气大振。
与此同时,徐州刺史成景嚈(yè)攻下雎陵,彭宝孙夺取琅琊,曹世宗拿下曲阳、秦墟,李国兴更是连破三关。
魏国徐州刺史元法僧见势不妙,竟派儿子景仲向梁国投降。
梁帝大喜,当即封降将元略为大都督,命他与陈庆之率军接应。
不料,魏将元鉴早有防备,一举击退梁军。
法僧得知后,冷笑道:“元鉴骄横轻敌,正是反击之时!”
当夜,他率军突袭,大破魏军。
捷报传来,梁帝龙颜大悦,封法僧为司空、始安郡公。
为巩固战果,梁帝又命西昌侯萧渊藻、豫章王萧综率军增援,接应裴邃。
裴邃率军攻下新蔡郡,又接连攻克郑城、汝颖一带。
他的军队所到之处,百姓纷纷响应,声势浩大。
魏国河间王元琛和寿阳守将长孙稚急了,连忙集结五万大军前来阻击。
裴邃早有准备,暗中设下四路伏兵。
他故意示弱,引诱长孙稚深入。
等魏军一进埋伏圈,伏兵立刻杀出,四面合围,就像网中捕鱼、瓮中捉鳖一般。
长孙稚这才知道中计,急得大喊:“快撤!快撤!”
手下将士惊慌失措,阵脚大乱。
长孙稚到底有些本事,拼死突围,总算杀出一条血路。
这时,元琛的援军也赶到了,两军合力,才勉强救出长孙稚,狼狈逃回寿阳。
可这一战,魏军折损了一两万人,元气大伤。
裴邃威名更盛,将士们士气高昂,纷纷请战:“将军,趁胜追击,一举荡平淮甸,再攻河洛!”
裴邃点头:“好!此战若成,北伐大业可期!”
然而,天不遂人愿。
就在他准备继续北上时,突然病倒,竟一病不起,最终在军中去世。
消息传来,全军悲恸。
朝廷追赠他为侍中,封侯爵,谥号“烈”。淮河、淝水一带的百姓感念他的恩德,无不落泪。
有人叹道:“裴将军与韦睿齐名,如今二人皆逝,谁能再续北伐之功?”
裴邃死后,朝廷派中护军夏侯亶接任。
夏侯亶虽有些才干,但比起韦睿、裴邃,终究差了一截。
他思虑再三,对部下说道:“如今形势未明,贸然进兵恐非良策。”
于是下令按兵不动,南北暂时相安无事。
魏国见南朝不再进逼,终于松了一口气,得以专心对付北方战事。
却说北魏尚书元修义奉命讨伐叛将莫折天生,谁知半路上突发风疾,连马都骑不稳,更别提指挥军队了。
他只得向朝廷上书:“臣病体难支,请另派良将。”
朝廷便改派萧宝夤接替他的职位,又任命崔延伯为岐州刺史兼西道都督,二人一同驻军马嵬。
当时莫折天生在黑水列阵,气势汹汹。
崔延伯却不慌不忙,先派小股部队前去诱敌。
士兵们故意在阵前叫骂:“叛贼敢来一战吗?”
莫折天生果然中计,率军追击。
只见崔延伯的部队且战且退,阵型丝毫不乱,倒把叛军吓得不敢深追。
第二天再战时,崔延伯亲自披甲上阵,将士们见状士气大振。
他高举长刀喊道:“今日必破此贼!”
一马当先冲入敌阵。
北魏军势如破竹,杀得叛军丢盔弃甲。
这一仗斩获十余万,一直追到小陇山才收兵。
捷报传到洛阳,满朝欢庆。
此时朝中却已物是人非。
宦官刘腾病死了,老臣崔光也去世了。
元爰这个纨绔子弟仗着皇亲身份,整日花天酒地。
他常对家仆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才是正经。”
见到稍有姿色的女子,不管是亲戚还是婢女,都要强行霸占。
他的妻子劝道:“夫君好歹是皇亲国戚,总要顾及些体面。”
元爰却醉醺醺地回道:“体面?那都是做给外人看的!”
说完又搂着新得的歌姬饮酒作乐去了。
从此元爰要么整日窝在府里寻欢作乐,要么就带着随从外出游猎,常常数日不归。
朝中大臣摇头叹息:“这般荒唐,如何守得住江山?”
果然,连皇宫守卫都疏于管理,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胡太后察悉情形,转忧为喜。
她趁元爰外出,立刻召来魏主和群臣。
“元爰隔绝我们母子,不让我见皇上。”
胡太后眼圈一红,声音哽咽,“我留在这儿还有什么意思?
不如削发为尼,去嵩山修行,了此残生。”
说着,她抬手拭泪,一副心灰意冷的模样。
魏主见她落泪,心中不忍,连忙跪下劝阻:“母后何必如此?”
群臣也纷纷伏地哀求。
胡太后却不为所动,反而吩咐侍女:“拿剪刀来,我现在就削发!”
魏主慌了,一把拦住侍女:“母后三思!”
他苦苦相劝,太后仍不松口。
当晚,群臣建议魏主留宿太后宫中。夜深人静时,母子二人低声密谈。
“元爰专权跋扈,迟早要生乱。”
太后叹息道。
恰在此时,左右近侍悄悄禀报:“元爰曾派其堂弟洪业勾结武州人姬库根,暗中购置马匹,似有异动。”
魏主虽年仅十六,却已懂得权谋。
他担心帝位不保,心中疑虑更深,便与太后商议如何除掉元爰。
次日,元爰回朝值班。魏主故作无奈,叹道:“母后执意出家,朕实在劝不住。”
元爰一听,正中下怀,连忙附和:“太后既有此愿,陛下不如顺其心意。”
魏主目光微闪,淡淡应道:“嗯,朕再想想。”
试想这胡太后年近四十,却依旧浓妆艳抹,满头珠翠。
她保养得极好,肌肤丰润,风韵犹存。
这样一位养尊处优的贵妇,怎会甘心剃度出家,断绝七情六欲?
\"太后真要出家?\"
元爰的幕僚曾悄悄问道。
“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
元爰不以为意,“她失了权势,自然要寻个台阶下。”
元爰果然中计。
他见太后整日吃斋念佛,便放松了警惕。
殊不知这正是胡太后的高明之处。
她借着礼佛之名,渐渐重获自由。
先是能在宫中走动,后来竟能出入外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