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元稹与白居易之  缘与份(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蜀江水碧》最新章节。

朱放不辞而别,留下这位道姑在沉沉病疴中煎熬着。

一天下午,李季兰躺在病床上,脑子一片空白,房门被轻轻推开。“小仙姑睡醒了吗?和尚来看望你,可以吗?”是皎然大师。

“大和尚,真的是你吗?”她调换一下身姿“恕我不能起身,你自坐下吧。”泪水涌出了眼眶。

“朱长通已经去京师任职,辟为右拾遗,在圣人身边。”皎然说道。

“他已过了而立之年,你正二八年华,本应碧玉双合,携手终老,这也是文房和鸿渐等老友的共识。可唯有我知道,这是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因为他不是‘隐者’,而你却是道姑。

“对世间之人,情感的托付能有几许善终者,何况是以退为进的‘隐士’呢?嬗变,是他们的生存之道与走向巅峰的必需。长通的‘隐’就是为了今日的‘出’奠定基础。早年他游历山水来求教于我,就看出了他的真心不在江湖,而在庙堂。只是和尚为成人之美,不去说破罢了。”皎然讲出实际情况。

“老和尚,是你害了我!”她呻吟道。

“和尚能害你吗?你这个不讲理的小丫头!”他继续说着。

“劝赌不劝色,劝色落得百年怪。恋爱中的人,往往就像髫年孩童,想做什么就去做,从不考虑对与错或该不该,这是年龄本性决定了认识。而成年人在感情冲动中,就会倒回到孩童时代的‘年龄本性’,一意孤行。劝,得不到理智的回应。”皎然叹息道。

“如你,规劝绝对不认同,或可使你二人恼怒于我。那时只能祈祷你们是世间特殊存在的一对。你今天可以说是伤痕累累,我再劝你能听吗?”和尚问道。

“大师,您说下去。”李季兰哀叹着。

“大唐律例有规定,官员娶妻必须依照传统‘六仪’进行。另外还有‘良贱’之间与俗道之间不能通婚为妻,可以纳为妾室,但也有相应的规定程序,否则是要受到处罚乃至贬谪流放的,做他的妾室,这个你不会愿意吧?。更关键的是那些上升通道宽阔的年轻仕人,都要选择‘五姓七族’的高门世家去联姻,以助其飞黄腾达,听着让人寒心但却是现实。和尚我也是屡试不第,又无靠山,才遁入空门,直至年岁已高,才六根清净了。”皎然说道此处,只有一声叹息。

“老衲我该走了!”

“送大师到禅房外吧。”李季兰慢慢起身下床,皎然灿然一笑。

李季兰随着与朱放恋情的终结,她在玉真道观的青少年时光也随之结束了。从此,她走向了成熟和精明,在道观这个家中,坦然生活着。社会上那些被道德唾弃的存在,在这里却是高雅性情的张扬。她体会了美丽漂亮,被人们觊觎般尊重的享受。文雅柔和是一个人,尤其是女性人生的通行证。她玉脂般的脸庞,如今依旧是婉如桃花,那亦怒亦笑的明媚皓齿,让那些大男人不能不心生呵护与怜爱,发怒而不忍,戏谑而胆怯。“云想霓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是人们见到她都要恭维的一句话,她也知道这首诗句的来历与分量。她很自信。

这是社会现实也是人们的追求。道观与寺院依然是清修之地,却不再是清静处所了,因为社会中的多种活动,都要移至到这些地方去举行。玉真观更是热闹非常,大到文化娱乐小至杯酌怡情,皆要让道尊不得安宁。当然,这些都是冲着李季兰而来并由她安排主持,但她只有与刘长卿、陆羽和皎然这些大咖级人物交往,或亲密如情侣或间隙似陌路。大吵大闹高唱狂笑,这是她多年来的生活。

“文化诗歌交流暨欢送告别会”正在进行最后一项,为李季兰送行。

“不料虚名达九重”!李季兰感叹道。“圣人诏贱妾入宫组建梨园团队,那只是工作。其实这里才是我的家,诸位才是我的亲人,山间桂树溪边兰花才是我的闺蜜。”说到此处她有点哽咽。

就在十数天前,县蔚白先生接到皎然和尚的转递,是德宗的诏书,要求李季兰进宫候驾。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她的诗文音律很有影响,国家不能埋没人才,因此需要李季兰进京管理宫廷文化剧团,以备朝廷需要时听候差遣。而实际是德宗要欣赏这位美少妇的艳容,品尝一口山涧甘泉的凛冽,册封的诏书已经拟就。

“寂寞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这是大诗人刘长卿现场写给李季兰的赠别诗。

江山本就寂寥落寞,花开花谢总有“天地一沙鸥”的孤独,在芸芸众生里,知己寥若星辰难寻难觅。今又不知你要去到何方,前景未卜,生死难料,天涯海角,关山万重,只有“珍重”二字蕴含了柔情蜜意与牵挂的永远。这联诗句,是山河寂寞而又无奈的追问,是难舍难分而又或成永诀的泣诉。这正是刘长卿与李季兰两位诗家,亦挚友亦情侣的况味。

陆羽和皎然皆有和诗送别,其实也都是他们自己的心情抒发,是对生活的提炼和人生的追求。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这是陆羽的“六羡”诗,是回应李季兰即将赴京的心情表述。他一生的追求就是一个“茶”字。竟陵郡是他隐居和研究茶艺的根据地,这里山水灵秀,物产和谐,用这里的水煮这里茶,胜过世间的一切享受。

其他人或作诗以贺,或言语表述一路平安。这时白县蔚站起来提高了声调说:“大家静一下,请我家白二十二给大家朗读写给李季兰道长的送别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