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毕业论文(4000字大章)(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智慧密码》最新章节。

虽然回到母校让黄麒蕴心绪激荡,但是时间紧迫,没工夫让他继续伤春悲秋。黄麒蕴一路快走来到了生命科学学院,晚上八点,生命学院已经一片昏暗,老师和学生们都已经下班了,除了个别办公室,生命学院基本算是空无一人。

好在哪怕临近毕业,导师也没有说收回实验室钥匙的事情,所以黄麒蕴很顺利的进入了一直以来他导师专用的实验室中,两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黄麒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个实验室里泡着,他的绝大部分成果也是在这里获得的,闭着眼睛,他都能走到自己的位置上。

普通的研究生,在实验室里其实都是在打下手,干一些重复琐碎而又没有太多价值的工作,比如说录入数据、复印材料等等,真正的科研主力都是博士学位的学生以及导师本身的班底。但是黄麒蕴不同,他的导师是罗勒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首屈一指的生命科学领域教授,叫石宏,拥有独立的面积最大设备最全的实验室。而恰巧他优秀的科研天赋和专注认真的学习态度让石老师非常欣赏他,经过几次独立完成实验并且获得不菲成果的经历后,石老师特批他拥有属于自己的专门工作区域和专用电脑,所以,黄麒蕴所有的文件资料都储存在自己的电脑里。

黄麒蕴驾轻就熟输入电脑密码和档案资料的加密密码,呈现在电脑面前的是长达100多页的研究生论文扫描件,以及一系列作证论文研究的数据资料。黄麒蕴作为尖子生,他的研究生论文基本标志着经过研究生学习生活后,学术水平的最终高度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方向,必然是要认真对待,拿出拿手作品,因此,他研究生论文的标题是《关于神经元电流信号引导癌细胞染色体端粒酶作用机制的研究》,标题很长,但是内容很明确,就是研究癌症的。

生命科学领域和医学领域可谓是相辅相成,而在医学领域,有个长久以来一直占据疾病之王王座的病症,不,那不是艾滋病,而是癌症。癌症的致病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就是细胞无限的增殖,没有死亡,无限的繁衍下去。

有人会问,那不是挺好吗?细胞能无限繁衍,我们也能永葆青春啊,是不是我们也能长生不老。理论上是这样没错,但问题是你得让全身的癌细胞按照你的节奏,该繁衍就繁衍,该死亡就死亡;然后听从统一步调,大家往一个方向长,不要压迫神经,不要损害器官……如果世界如此美好,那么还要医生做什么?

癌症之所以长期卫冕疾病之王的宝座,就是因为他的自由生长。正常的人体细胞是有严格的分裂次数的,一般也就分裂50次左右,细胞就会死亡,死亡的原因就是在每个细胞核内染色体的顶端有一种物质,叫做端粒,每次细胞分裂,这种端粒都会损失一点点,当端粒短到不能再短时,细胞的寿命就走到了尽头。只有像造血细胞、干细胞和生殖细胞等这些身体需要它们不断分裂复制的细胞才能突破分裂次数的限制,达到无限分裂。而他们能无限分裂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他们的细胞内存在一种端粒酶,能够不断地修补端粒,让细胞不会因为端粒的损失失去分裂能力。

而癌细胞则是一种基因突变的细胞,研究表明,在癌细胞中也存在像造血细胞、干细胞和生殖细胞这样需要无限分裂的端粒酶,不断修复细胞染色体因分裂而损失的端粒,让本应正常分裂死亡的细胞走上无限增殖的癌变之路。而不受控制的癌变细胞毕竟还是自己体内的细胞,体内的免疫系统无法识别,也就不能攻击。因此,当癌细胞不断增殖分裂,必然会导致吸收更多的营养,或者占据原有器官的位置,或者破坏原有身体的平衡结构,癌症本身并不致人死亡,癌症致死的原因其实都是让患者营养不良、并发症发作以及器官衰竭。生命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死亡方能孕育生命,当细胞不再死亡时,就是生命倒计时的起点。

癌症之所以难以治愈,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没办法把癌细胞清除干净。那毕竟是一个细胞啊,医生做手术时是没办法挑出每一个癌变细胞然后把它切除掉,只能把大的肿瘤切除,剩余的通过化疗或者放疗的手段治疗,这已经是相对精准的治疗手段。奈何总有漏网之鱼,只要没有杀死最后一个癌细胞,无限的增殖能力就会让它重新变成一个肿瘤,更有甚者,转移依附到别的器官,病人也因此全身器官衰竭,走向死亡。

严格来说,人身体所有种类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错误,都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所以人全身任何部位任何种类细胞都有可能会发生癌变。目前已知的癌症有上百种,要是细分不同功能不同区域的细胞,啧啧,那真是浩如烟海不可计数。所以,有人提出来,其实癌症并不是什么病症,它只是自然给生命上的锁,一个控制寿命的锁。理论上来说,活得越久,获得癌症的几率就越大,大自然就是不能让生命不断地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所以到最后,直接通过死亡的方式达到平衡与循环。

科普了那么久,主要也是为了说清楚黄麒蕴的研究生论文。黄麒蕴是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他一直对癌症的课题很感兴趣,也一直幻想能有一天通过某些精准的靶向手段治愈癌症。他发挥了优秀科研人员的优秀品质——大胆甚至疯狂的想象力,猜测能否通过人体自身已有的身体结构和能力解决这个问题。要解决有可能存在全身上下任何地方的癌症,那必须要有能够蔓延全身的“触手”,这样才能保证不管在任何地方发生癌变,都能打击癌细胞,而且是全方位不留死角的打击。那人体身上什么构造是蔓延全身的呢?有两个,一个是血管,一个是神经系统。血管必不可少,只有通过血液交换营养物质和氧气,才能让每个细胞都能持续运动;而神经细胞也必不可少,只有通过蔓延全身的神经细胞,才能让大脑发出的指令传达到身体每一个角落,才能控制每一块肌肉和细胞做出想要做的运动。

血管没法控制,但神经细胞呢?神经细胞是可以被大脑控制的,而且是能通过电流控制全身的肌肉和细胞,那么,为什么不能通过电流的刺激让神经细胞在解决癌症方面发挥作用呢?这是黄麒蕴的异想天开,他知道这种思考存在某种玄幻色彩,所以一开始她甚至都没有告诉老师,只是自己在学习之余做一些基础性研究。但是没想到,就是这种茶余饭后的幻想,竟让他推开了新的大门。

黄麒蕴的实验标本当然只有可能是自己,拿自己做实验是众多先贤前辈科学家们的“优良品质”,所以黄麒蕴只能拿自己身上的细胞做实验。他的想法很简单,想看看这种能够让细胞无限分裂的端粒酶究竟在电流的刺激下会不会有不同的反应,如果有,那岂不是直接通过神经元细胞施加电流,就能在不破坏细胞的基础上让端粒酶失去活性。

方向已经确定,就剩下实验了。全身上下有端粒酶的细胞只有那三种,其余两种都没有办法通过常规手段获取,那么,他的选择只有最后一种,方便快捷的手段。

于是乎,他看了看自己的左右和右手,很无奈的叹了口气,抱着舍我其谁的英雄心态,带着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寂寞背影,黄麒蕴走进了厕所,十分钟后,如负释重地拿着一管来之不易的实验标本,开始了漫长的实验道路。

其实做科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神奇,也不是所谓灵机一动擦出的天才火花,绝大多数的时间,科研人员都在不断重复的做相同类型的实验,只想在千千万万个不同的变量中得出一个最具可操作性的答案,不断缩小与正确和真理的范围与差距。所以,科研其实是个试错的过程,也是个运气的过程,运气好,可能做几百次实验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运气不好,上万次实验都是失败品也相当正常。所以黄麒蕴就开始了不断重复用不同程度电流刺激“标本”的过程。

其实,黄麒蕴有时候想想,这样不断的用电击打这些原本存在于自己身上的小细胞,真是非常不人道,好像自己是个变态的刑罚专家,刽子手,专门以电击方式杀死细胞为乐。

但是没办法,科学总需要有人牺牲,那他就做第一个先驱吧。不断地培养,不断地死亡,不是电流太大,细胞直接电死,就是电流太小,端粒酶毫无反应。这个最基础实验断断续续,持续了半年。可能也是运气不错,黄麒蕴总共也就试了300多次,终于在他自己耐心都快耗尽的时候,一阵微弱的电流通过,标本细胞中的端粒酶似乎受到了刺激,有轻微异动,黄麒蕴看到后大喜过望,继续调整电流大小,又经过数十次的试验后,终于发现了能够在不损伤细胞的前提下让端粒酶失去活性的电流阈值。黄麒蕴很清楚,这个发现极其重大,如果进行延伸性研究,真说不准可以为摘下癌症疾病之王的皇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甚至让它变成和普通感冒一样随手治愈的疾病,这是造福人类的巨大进步。

黄麒蕴毕竟是年轻人,是年轻人就有上进的冲劲和欲望。因此,在一阵激动和兴奋过后,他觉得必须要把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他的老师石宏教授,因为严格来说,他只出了标本和思路,所有的科研资源,所有的器械设备,都来源于石教授专用实验室,即使按照法律规定,这个发现也应该归他和老师共同所有。

更何况,自黄麒蕴刚进入罗勒斯大学求学起,石老师就是他生命科学的启蒙人和领路人。石宏发现了黄麒蕴在学习和科研上的天赋,欣赏他的才华、喜欢他的专注、认可他的思路,认定他一定会大放异彩,所以经常在放学之余给他专门开小灶,把许许多多生命科学领域的重点知识和前沿领域结合起来,掰开了揉碎了进行一对一辅导,可以说,黄麒蕴有现在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优秀的科研能力,绝大部分归功于石宏的谆谆教导。

不仅如此,在知道黄麒蕴家境困难后,石宏还经常拉着他到家里改善伙食,待他如亲儿子一般,就连石教授的女儿都抱怨,父亲对黄麒蕴比对自己都还要好。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自奶奶去世后,石宏老师算是待黄麒蕴最好的人了,他让黄麒蕴感受到长辈对晚辈那一种源自于天赋欣赏到学术传承的无私爱护。而华族人烙印在基因里尊师重教的精神让他对石老师充满了孺慕之情,他实际上已经不是石宏的普通门生,他是石宏的关门弟子,传承衣钵的那种。

所以,于情于理,他都必须把这个事情告诉自己的老师。

因此,某年某月某天,黄麒蕴换揣着兴奋、激动的心情向石宏叙说了研究的完整经过,哪怕石教授知道这位弟子天赋异禀,也大吃一惊。急忙让黄麒蕴当着他的面再次演示一遍实验流程。黄麒蕴很不好意思地从众多实验器材中拿出“标本”细胞培养皿,尴尬地取出其中培养多时的“标本”细胞,重新向老师演示起了流程来。抛却杂七杂八的念头,实验流程其实并不复杂,黄麒蕴非常认真专注地完成了电击实验,不出意外,标本细胞的端粒酶失去活性,而标本细胞依然在培养液中自由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