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穷人有选择的权力吗?(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三藩之变:大清帝国风云录》最新章节。

次日,许村老少们殷勤地往马背绑着成扇的豕肉、粮食、蜜饴。

虽然今年粮食收成不佳,整年都也没下过几点雨,但他们望着马背上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和牲畜,不仅毫无粮食被官府征走的那种悲哀,反倒是喜逐颜开,满面春风。

无他,这群爷太阔绰了。

猪肉,给钱!

米面,给钱!

蜜饴,给钱!

若不想银子,还给用精盐换!

而且这些爷出手阔绰,给的不是制钱,那都是白闪闪的银子。

这可是银子,开春后要给官府完税的银子!

农民这辈子,根本没机会攒下银子。

自从一条鞭法改革后,官府收取税赋的标准,就是收银子,外加少量粮食。

乡民没有银子,只能用种出来的粮食,运到城里跟粮店换钱;

由于必须赶在夏季(五月)官府征税钱之前把粮食卖掉,此时城里的粮商会联合起来,趁机压低谷价。

乡民无奈,只能将辛苦种出来的粮食便宜卖给粮商,换成铜钱;

换成铜钱后,乡民又得以2000制钱的价格,到钱庄换成一两的碎银去缴纳官府赋税;

再加上地方官府上交中央国库的是成锭元宝;地方官府必须把收上来的碎银子,重新融铸成元宝。

在熔铸的过程中,会产生损耗,称为“火耗”。

因此乡民在用碎银缴纳税赋时,官府会以“碎银成色不足”为由,需要“火耗”,从而要求乡民多缴铜钱或者银子,作为缴纳给国库的火耗折损。

比如原本只要缴纳一两银子的税银,实际却得缴纳一两二钱,多出来的二钱银子,就是火耗。

拿到这2000制钱的钱庄,会等地里粮食青黄不接时,把这2000制钱以2两银子的价值、5分的利息放贷给需要借钱买粮的乡民。(注:该利率是引用河北地区歌剧《白毛女》中黄世仁的放贷标准,综合年利率为 12.5%)

乡民拿着这2000制钱,就到粮店用铜钱买粮。

由于时值青黄不接,粮价上涨,乡民往往只能咬牙买回开春时自己低价卖出的粮食。

在乡民卖粮、换钱、完税、买粮的整个环节中,官府、粮商、钱庄利用“白银”这种交易媒介,趴在百姓身上疯狂地吸血。

如今,当他们能把粮食卖给吴应熊,并且还是现银交付,乡民百姓是极其兴奋的。

有了银子交税,自家种的粮食也就不用低价卖出,留存的粮食足够,自然不用去粮店高价买入。

这意味着,至少这新的一年,能多吃几顿饱饭了。

这岂能不让人高兴。

等吴应熊的人马准备出发时,许村全村老少更出村相送。

不仅是送这群出手阔绰的官爷,更是送自己被官爷们征辟的儿子、兄弟。

亲眷们手里紧紧攥着20两银子,脸上露出了花一样的笑容。

20两啊,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

“儿啊,跟着官人要听话,人家叫咱干啥就干啥。”

“三弟啊,你是咱家的骄傲,跟着老爷好好干,到时做个大官回来,娘有我伺候着,放心好了!”

“娘,这钱你藏好了,别被爹再拿去赌了,留着给小妹当嫁妆……”

与其他笑口颜开的父母相比,却有对母子与众不同。

只见一袭瘦弱背影,正跪在地上给一个妇人叩头。

“娘,我走了,我留下的草药已经分好,你按天给爹煎着喝。”

许初六重重地给妇人叩头后,又叮嘱自己年纪尚小的弟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