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出题(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苟在乱世当地主》最新章节。
“安国公迟迟不肯举兵,在徐某眼里是要以黄州为基推行各种新政,积累地方建设之经验,甚至徐某大胆预测,安国公是想将华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农耕为本转变成为工商之域。”
冒襄笑道:“民生民计,以农为本,舍本逐末,恐酿巨祸,徐兄的意思是如此转变,即便安国公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故而高卧黄州,若新政可行,能推广天下,再起兵夺天下。”
徐屺呵呵道:“农为本,乃社稷天下稳定之根基,根基不稳,万民有倒悬之苦,天下有倾覆之忧,大宋时期,也曾鼓励工商,然而两宋三百多年天下,何曾有过一年没有百姓揭竿造反,前车之鉴,岂可不慎?”
“那……徐兄觉得安国公走前宋老路,成算如何?”
徐屺反问道:“若辟疆兄为黄州之民,会造反焉?”
“怎么可能。”冒襄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道:“在下这几个月间在黄州也走访不少地方,说实话,别说黄州百姓不会造反,恐怕谁要说句对安国公大不敬的话,都能被活活打死,黄州家家户户供奉安国公的长生牌位,可不是官府胁迫,而是万民自发之举,在下觉得,现在最期望安国公造反的未必是天狼营,最希望安国公夺取天下建立新朝的是黄州百姓才对,毕竟黄州一地,就算再如何繁华,也跟镜花水月般,唯有天下一统,万民那颗悬着的心才会真正落下去。”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的天下,此千古不易之理哉,安国公能尽得黄州民心,来日也能得天下民心,那么取大明而代之,便是必然大势。”
冒襄点了点头。
“徐某之所以觉得安国公不会走前宋老路,是因为前宋的土地兼并乃历朝历代之最,发展工商确定可以创造财富,但土地岂可荒废?大量的百姓涌入各行各业,以至于豪族地主家的土地没有足够的农户耕种,从而导致粮价高昂,做工所得能买来的粮食都无法养活一家,这才是真正的舍本逐末,然而黄州根本不存在这样的现象,所以徐某才会断定安国公绝不会步前宋之后尘。”
冒襄感叹道:“安国公的手段太多了……别的不说,只说高产作物,黄州最神秘的部门是什么科技院,据说高产作物、火器甚至火车、直升机等等都是出自这科技院的手笔,在下委实难以置信,却似乎又不得不信。”
徐屺哈哈道:“说起这科技院,徐某倒是更愿意相信安国公真的是神明转世,而火车、直升机这些不可思议之物,来自于天界而非人间。”
“子不语怪力乱神,徐兄这话有悖先贤圣论。”
徐屺苦笑摇头:“事物发展,必有其律,徐某也不信这世间有鬼神存在,但不代表徐某不信或者天下读书人不信,就一定不存在,就好像徐某同样不信辟疆兄认为这些黄州独有之物来自科技院一样,在徐某看来,这科技院更可能是安国公抛出来作为障眼法的存在。”
冒襄无言以对。
“说一千,道一万,安国公之所以敢在黄州大力发展工商,其根本在于他有足够的粮食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徐某私下算过,黄州的农田数量加上每亩土地每年能够产出的粮食,养活当前人口问题不大,可按照黄州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恐怕到今年年底,黄州人口将会突破两百万,甚至达到两百五十万之巨,届时黄州本地所产之粮必然无法养活庞大的人口,进而导致粮价暴涨,一旦如此,安国公不但要派遣车队前往南方数省海量购粮,黄州百姓还得节衣缩食,为了应对,安国公恐怕只能举兵拿下黄州周边诸如九江、德安甚至是武昌!”
冒襄大笑道:“安国公真要举兵,黄州之民估计会觉得天降甘霖,怕不得要弹冠相庆了。”
徐屺呵呵道:“不过我觉得以安国公的性子,他多半会上书崇祯,直接开口跟崇祯要地。”
“这……倒也不无可能。”
“我要是崇祯,就把德安给安国公,不止是德安,还把河南、陕西,这两省全部赐给安国公自治,倒要看看李自成如何应对。”
“此为驱虎吞狼之策,届时两省为安国公之地,就算安国公不打算和李自成拼命,他麾下哪些骄兵悍将恐怕也忍不住要嗷嗷叫着去抢回属于自己的地盘。”
徐屺呡了口酒,轻叹,刚要继续说话,酒楼门口走进两名特警,其中一名特警大声道:“请问,冒襄冒辟疆,徐屺徐曼公可在?”
冒襄与徐屺脸色微变,互视一眼,接连站起。
“在下冒襄。”
“在下徐屺,不知二位警兄找我等何事?”
两名特警目光落到冒襄和徐屺身上,大喜。
“安国公要见两位公子,冒公子不在住处,徐公子也不在客栈,我们几百兄弟在城内可是一顿好找。”
冒襄和徐屺微怔,安国公要见他们?
徐屺觉得邓平要见冒襄并不奇怪,毕竟冒襄这次公务考核总分第一,毋庸置疑肯定会得到重用,那么在重用前见上一面也不奇怪,可为何要见自己?
“徐兄,我说什么来着?”冒襄哈哈道:“徐兄的时事策论,安国公若未看也便罢了,若看过,岂会等闲视之。”
徐屺摇了摇头,不置可否。
此刻总裁办公室内,邓平正在接见宋士意。
宋士意三十来岁,可满脸沧桑,看起来更像是位饱经风霜的老农。
面对邓平,宋士意显得有些拘束,不过也没什么失礼的地方。
邓平也没和宋士意多说废话,在宋士意来到办公室后,便将一道题摆在宋士意的面前。
题目:小学考试,语文合格加上算术合格的学生共35人,语文合格和算术不合格的学生共32人,语文不合格和数学合格的学生共42人,语文和数学都不合格的学生共6人,问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宋士意拿到卷子后,神情极其专注,先前的紧张在顷刻间消失一空,拿着稿纸在上面写写画画一阵后,交出答卷。
用时不到一刻钟,答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