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作远计教诲拓农商(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我为蜀汉一谋臣》最新章节。

“大人,这是您要的东西。从城中截获的消息来看,雍闿那边应该已经知道牂牁失守了。

封锁再严密,也总归没有不透风的墙:我们能抓到几个,就说明一定会有我们没抓到的。”

尹群抱着一大摞县志搬到马良的临时住所。

这些是牂牁郡周围各小县前几年抄录的县志副本。刘备入蜀之后,在法正、诸葛亮等人的建议下,便有令让每郡按年抄录所属各县的县志存于郡中,是谓当地属官政绩得失留档。

“你能想到这一步就很好了。过来。”

马良冲他挥了挥手。

“这些县志,你可都看过了?”

“看过了一些。”

“有什么感触?”

“这……”

尹群扭扭捏捏,犹豫了许久。但他也是知道马良的脾气,他在这扭捏再久,最后还是要老实交代:

“本地百姓的确过的很苦,但和其他地方的百姓比起来,其实也就是平分秋色。而且,依在下之见,百姓生计倍感艰辛,那朱褒暴政也只是一小部分。”

“说说看。”

马良欣慰地眯起眼睛。尹群能说到这一点,就证明他没有看走眼,没有识错人。

“我也本是贫苦出身,并非有意为了身居高位者辩护——”

尹群开口之前先给自己叠甲,然后再大胆开炮:

“但是从县志上看,的确当地百姓的生计受朱褒影响较小。他在位期间,牂牁本地并不向成都上税,税款都落到了他的口袋。但也正因为如此,他吃饱了之后,百姓反而没受什么损害;

反正税交给谁都是一样交。”

他最后一句话说的声音很小。

“继续说。”

“然后便是本地的农业了。据县志记,本地洪水多发,十年之中竟有四次洪涝;再加之本地百姓仍采用烧荒式开垦,土地产粮粮不高,又难以长久,所以民生状态即便远离战争,依旧算不上好。”

“很好。”

马良鼓励式地拍拍手。

“你了解的已经很深入了。尹群,我有意栽培你,以下的话你要听好了:

一策施行若不能长久,则难以成事;但事关民生生计之策施行下去,绝无立竿见影之效。

为官者无远虑则有近忧,一地豪族只顾自身眼下之利,而来往官员着重个人所成之绩。

蛮夷之地之所以无能开化,则症结根源在此。”

他用手指点了一卷县志然后翻开,十分轻易地便找到了几条佐证他观点的内容:

“你看,朱褒在任期间,对农业的帮助近乎没有,唯独对向荆州贸易十分关注:百姓以漆器、丹砂抵扣税款,他便大力发展商贸,方便自己将这些东西卖成钱。

此其个人喜好,但仍旧客观上推动了本地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个人喜好的优先级,低于百姓需求。”

马良抬起头,露出一双询问的眼睛:

“你觉得,百姓最需要什么?”

“吃饱饭。”

尹群回答的相当干脆。

他一开始想方设法地设计,马良是这个原因;之后愿意追随马良,便是这个原因。

人只有先吃饱了饭,才能满足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其他需求。

“没错。同一个问题,你向牂牁百姓问去,他们会说吃饱了饭是目标;向成都百姓问去,他们会说家庭美满是目标;向洛阳百姓问去,他们会说天下安定是目标。尤其根本,其最基本的欲望得到满足也。”

尹群听完,十分感慨。

感慨的同时,他似乎突然想明白了马良为什么要将自己带来的军士拆出一部分留在牂牁:

“您让陈郡丞重新编军,并留出一部分在此屯田,也是这个原因吧?”

“没错。我从成都带来的将士,自然经历过成都的生活。他们会把他们掌握的农作技术分享给当地百姓——这是方便他们自己,也会带动当地百姓。

益州之兴,犹在成都。此地地广而人稀,有水而无田。成都与其气候相仿,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

“有您这样的官员,当真是当地百姓的福分。”

“你说错了。有我没用,因为我无论怎样都是要离开的。我只能将我的只言片语传递给你们,你们怎么做,才会真正影响到以后。所以你要记得我说的话:功成不必在我,当以远计。”

“是。”

马良深吸了一口气,然后静下心来详细研究尹群送来的各县县志。

尹群就在一旁候着,时不时汗流浃背地回答一些马良即兴提出的刁钻问题。

等到他全都研究的差不多了,一整天的日子也就跟着过得差不多了。

“大人,先吃饭吧。”

眼看日落月出,桌子上的县志也悉数从一侧挪到了另一侧,尹群好心地在一旁提醒。

“先不急。陈樵呢?”

尹群瞟了一眼外面的天。

“这会儿应该刚刚从府衙出来吧。”

“把他找来,我有事要跟他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