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名额(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兴汉室从亭长开始》最新章节。
听到部郡国从事史这几个字,刘珩再无疑虑。
心里既感叹杨毅思虑之周密,亦震惊于弘农杨氏势力之根深蒂固。果然真正的豪族,其核心力量永远隐没在水面之下。
说起部郡国从事史,就不得不提本朝的监察制度。
别看如今吏治混乱黑暗,但实际上,大汉朝的监察体系其实非常完善。
朝堂上,有御史台——凡天下诸谳疑事,掌以法律当其是非。掌察举非法,受公卿群吏奏事,有违失举劾之。
御史台主官为御史中丞,秩俸千石,也是典型的位卑权重——这是本朝“三独坐”之一,地位尊崇(朝会上一般官员都是接席而坐,唯有尚书令、司隶校尉和御史中丞各自拥有专席,故称“三独坐”)。
地方上,监察系统则更加庞大。
县之游徼,便有监察乡里的职责。
郡国之五部督邮,分部循行属县,督察吏治。就是安喜县尉刘备前往拜见却见不到、因而强捆鞭打泄愤的那个督邮。
司隶校尉及各州刺史之部郡国从事,主督促所属郡国文书,察举非法,其实就是督邮的升级加强版。
而且这些人手下是有属吏的,权利范围极大,堪称除了州刺史以外,地方主官最忌惮之人。
程氏盐场触犯朝廷律法之事,基本是可以肯定的,并且十数年来所侵吞的盐税,绝对不是个小数目。
有负责河东郡的部郡国从事主导、背书,只要证据确凿、办成死案,程氏的确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除非幸存者借着黄巾起义的浪潮死灰复燃。
至于程氏背后势力的反扑......三世三公,跟你闹着玩呢?
从大义的角度上看,无论怎么说,杨毅督办此事都算的上为国尽忠。即使有些人不待见,明面上也得称赞一声“循吏”,想要报复,只能使用见不得光的阴暗手段。
但这些手段,杨毅不怕,刘珩也不怕。
畏畏缩缩,什么事都干不成。
“杨君两次屈尊下见,若刘某继续迟疑不定,未免也太不识好歹了。在下愿附于尾骥,辅佐杨君为国家剪除奸贼!”
“好!”
杨毅抚掌大笑。
......
虽然双方都已相互承诺,但杨毅显然不能立刻把盐官丞的印信交给刘珩,他需要完成一些必要程序,而且刘珩身上还有一个亭长的职位呢。
不过,区区亭长这种微末小吏,去职过程极为简单。
四月初时,便有县中官吏来到界亭,从刘珩手中收回安邑县县寺颁发的木制符传(刻有姓名、职务及管辖范围,作为执法凭据),查验归还的兵甲,封存库房——新任的界亭亭长还没确定下来呢。
而刘珩,则正式去职。
四月的最后一天,正值芒种,蚩尤里的农事基本告一段落。
杨毅再次登门。
不过这一次,就是非常正式的拜访了。
刘珩恭敬行礼,接过刻有“盐官丞印”四个大字的铜质方形印信后,便正式成为了河东盐官令下属的盐官丞,秩俸百石。
大汉朝明文规定,秩俸百石,月十六斛,半钱半谷。
意思是,百石官吏每月有十六斛(斛hu,和石一样都是容量单位,1斛=1石≈后世27公斤)粮食作为俸禄,但只给一半、也就是八石谷物,剩下一半折算成钱。
然而,让刘珩没有想到的是,杨毅送完印信后,不知是出于好意想帮助刘珩增长名望,还是别有用心,居然当众将委托刘珩招募属吏的事情说了出来。
这下蚩尤里瞬间变得热闹起来。
稍有些地位的官宦子弟,自然看不上盐官丞手下的这些小小吏员——除了两名佐史月奉八斛外,其余人的月俸只有四斛,大汉朝再没有比这更低的官吏了。
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吏员的位置不值钱,相反,任何时候,普通百姓对于皇粮的态度永远是趋之若鹜。
之所以如此,每月的四斛月俸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身份变化所附带的地位上的提升。
小吏再小,也是吏,身上也会有一层官皮。
然而,如此一来,刘珩在选人上却有些犯难了。
先不说里聚内的其他人,刘氏三个旁支的主事者——刘昱、刘朗、刘钧,连着几天,每天都要到坞院拜访一次,找不到刘珩就找刘珩祖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