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迁都的意义(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长生不死的我成了皇明顾问》最新章节。

这句话直击朱棣心底。

他面色一变,猛地起身,宽大的袍袖在空中划出一道凌厉的弧线。

朱高炽见父王如此失态,心头猛然一颤,连忙起身,却因长期体弱,双腿一软,险些跪倒在地。

他咬牙扶住椅子把手,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显然在强撑着身体。

即便如此,他的语气却难得坚定:“父王,徐先生所言虽极端,却未必全无道理。”

朱棣背对着他,注视着眼前隔绝他与徐良的墙体,没有言语。

朱高炽道:“若因避讳皇爷爷之威名而拒绝革新,岂不令子孙无以为继?”

朱棣骤然转身,目光如电,怒声道:“你也觉得孤该违背太祖遗训!?”

朱高炽没有回避,反而更加坚定地迎上父亲的目光:“非违遗训,而是承遗志。”

“若太祖高皇帝在世,见卫所制至此,想必亦会大刀阔斧地调整。”

“否则,皇爷爷何必在《大明律》中多次修正条文?”

朱棣的怒火因这句话骤然一滞。

他缓缓转过身,目光复杂地看向关押徐良的牢房,眼中的怒意渐渐被复杂的情绪取代。

那扇经过特殊处理的墙,在昏暗的烛光中,冰冷而无言。

朱棣的目光却透过墙体,定定地落在徐良身上。

他心头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是愤怒?是敬畏?还是某种难以言说的犹疑?

这一刻,他仿佛看见徐良的身影与朱元璋年轻时的倔强交叠在一起,那个敢于革故鼎新、力排众议的父亲,如今却成为了不容冒犯的圣像。

“若父皇在此,会如何看待徐良之言?”

良久过后,朱棣喃喃道:“你若执意提这些变法之论,就得拿出能让孤信服的具体方略。”

“若孤信你,便试一试。”

他顿了顿,语气中透出一丝寒意,“若孤不信……孤定不轻饶!”

朱棣似在自言自语,却又好像是在与徐良对话。

姚广孝站在一旁,神色沉静,目光深邃。

他微微垂首,在思索如何将徐良这个惊世骇俗的主张付诸实践。

片刻过后,姚广孝抬起头,问道:“徐先生,既然提及变法,老衲倒想问一问——商鞅的第二次变法又当如何评说?”

暗处的朱棣微微眯起眼,目光透过隐蔽的木格定定地落在徐良的身影上。

他静静聆听,脑海中不禁掠过太祖当年定制《大明律》时的场景:同样是革故鼎新,但也同样引来无数反对声。

朱棣的手微微攥紧袖口,眼底隐约透着冷意。

徐良语气中透着几分感慨:“第二次变法,更加全面而深远。”

“首冲其要的,便是商鞅将都城从栎阳迁至咸阳,自此奠定了秦国崛起的基础。”

朱高炽忍不住皱了皱眉,轻轻侧过头,在昏暗的光线中看向朱棣的侧脸。

他低声道:“迁都……此事竟也能与变法相连?”

朱棣没有看他,只是低声回道:“听下去。”

“迁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