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新兵训练(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从军人到军工人》最新章节。

1978年3月12日晚,载满新兵的列军到达SC省NJ市的号志口火车站(内江东站)。火车站里早已停着一排接站的军车,一辆辆军车很快把我们送到沱江河畔的内江谢家坝新兵营。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 13军,对我来说,那是特别亲切的存在。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它的军部就驻扎在重庆,一直都在我身边。打我小时候起,每次进城,都得从杨家坪坐3路公交电车去两路口。而位于市中区峨岭的第13军军部大门,正是3路公交电车的必经之地。那时候,我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少年,每次路过,看着军部大门,心里对那些穿着绿军装的军人,满是崇拜。

眼下,我特别幸运,真就来到了这支光荣的部队,成为了一名有抱负和志向的中国军人,总算是实现了梦寐以求的“从军报国”的心愿。

谢家坝位于内江城东的沱江岸边,这里原修建有一个招待所,与内江党校相邻。后来招待所改建为陆军第13军第39师师部驻地。整个营区包括一个很大的院落及周边的小山峦上的营房,主要单位包括师三大机关、通讯营、警卫连、侦查连、防化连、汽车连和修理所、小车班、卫生队、文工团以及随军家属区域。部队大院里绿树成荫,办公大楼、大礼堂等高大的建筑与一幢幢幽静的小洋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河岸一片围墙里面,还有一个灯光篮球场,有一个由游泳池改建的军需仓库。机关大院的左侧有一座小山岗,小山上是师直属队部分部队的住地。

新兵营的营房,位于师部大院围墙外的一块平坝上,与部队大院大门旁边的警卫连营房相对。新兵营的营房前面有一个大操场,操场外是整齐的水田,背后坡下是沱江岸边的一大片河滩。

其它省份的新兵有的在我们之前已经到达,操场上黑压压的一片,千篇一律洋溢着青春热情的新兵笑脸,以及一张张笑脸背后迥然不同的来历与抱负。

哨声响起来了,口令之后是一个没有听清楚什么级别的干部训话。训话之后在带兵干部的组织下进行了分班,我被分到新兵连11班。

11班里有10个新兵和一个老兵班长共11个人,分别来自四川、河南、云南和重庆等省市,其中有三个是下乡知青。班长是来自师直属队独立通讯营无线电连的报务兵。他来自四川,军龄三年,个子不高,性格有点婆婆妈妈,是个心细如麻的人。

这些来自五湖四海新战友,生活背景、风俗习惯、性格特点各不相同,南腔北调之声不绝于耳。对这些大都未曾离开过家乡的十八九岁的毛头小伙来说,如今初次出门在外,老乡之间,口音相近,习俗相仿,感到比较亲切,自然交往密切。从新兵连开始我就深有体会:部队里大局观念重,老乡观念也重。

新兵连的干部是从师直属队各部队临时抽调的,他们带着分给自己的队伍,来到早已分配好的营房,吃饭后打好地铺,已经是深夜1点多钟了。

夜已经很深了,窗外十分宁静,在这远离家乡的异乡土地,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我向往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兴奋得无法入眠。

崭新的军用棉被盖在身上非常暖和,我听见身旁的地铺上不断有人在翻身,显然有新兵战友与我一样夜不能寐。我翻来覆去,胡思乱想,起身上厕所时,看到窗台上放有一个手电筒,便悄悄拿来,趴在被窝里,借着手电微弱的光亮,写下了入伍后的第一篇日记。这篇日记是我学习写的一首题为“从知青到军人”的格律诗:“下乡插队黄瓜山,年少轻狂性率真。瘦影晨耕挥锄早,茅庐读书夜已深。知青岁月空抛掷,壮志襟怀枉费辰。回首往昔心浩叹,且期军营梦逢春。”

第二天开始新兵培训。上午的第一堂课,是通信营的教导员引经据典、谈古论今,讲了我军的性质和使命。课后还组织新兵进行了讨论,引导大家交流学习体会,谈感想、谈理想,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下午还是政治学习,由工兵营的教导员来给全体新兵上课,给我们讲军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我服役的陆军第13军,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31军之一部,参加了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万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参加了建立以太行地区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后,参加了挺进中原,开创豫西解放区。1949年2月,第4纵队在HEN省郾城县黄阁村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下辖第37师、第38师和第39师,隶属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在兵团司令员陈赓指挥下,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粤桂边追歼战和滇南战役。

建国后,第13军长期驻守云南,执行剿匪建政、屯垦戌边、建设边防等任务。1950年参加了抗法援越斗争;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发起了中缅边界勘界警卫作战,深入到缅甸、老挝、泰国交界的“金三角”腹地,摧枯拉朽打击逃缅国民党残军;1964年8月,美国入侵越南,扩大印度支那战争,第13军又参加了抗美援老、抗美援越斗争,为我军热带山岳丛林地作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为越南人民军训练了两个师又一个团的主力部队。后来划归第13军的第149师原为第18军的第52师,参加过1959年的XZ平叛和1962年的对印自卫还击战。第13军是建国后我军出国作战最多的部队,成为威震敌胆的“山地丛林之虎”。

1968年12月,第13军调防四川重庆,接收54军营区,代号为56005部队,隶属成都军区,先后担任战备执勤和训练、国防施工和营建施工、三支两军、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和抢险救灾等任务。

新战士们听得如痴如醉,心中充满了敬佩与自豪。后来,第13军于1985年12月改编为第13集团军,代号由56005部队改为77100部队,隶属成都军区。第13集团军为全机械化部队,是全军中最擅长山地、高原、热带丛林作战的甲类集团军,为解放军快速反应部队之一。2016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大军区撤销,成立五大战区,第13集团军划归西部战区陆军。2017年4月,以陆军第13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陆军第77集团军,军部驻地从CQ市移防SC省CD市崇州市。

随后开始了新兵训练。

新兵训练听上去似乎简单,做起来颇为紧张。归纳起来为:白天的训练大致是出门练队列,进屋练内务;晚上重点学条例。

当清晨军营嘹亮的军号催促我们起了床,一天的训练就从出早操开始:一二一,一二一,我们跟着值班排长的口令,围着大操场跑完步。早饭后一般以班为单位进行队列训练,班长发出:“立正、稍息,向左转、向右转,齐步走、正步走”等等口令,队列中的新兵们按口令指示操作。别小看这几个单调枯燥的动作,据说可以外塑军姿,内练精气神。

队伍条例对军人齐步走和正步走的步频和步幅是有具体规定的。齐步走还好一点,特别是练正步,先要练分解动作,按“一、二、停”的口令做出一步一动和一步两动的分解动作,那个金鸡独立的姿势,我们从开始一站30分钟到后来站两、三个小时。站的时间长了,又困又累,有的新兵腿变得僵直生硬,有的累得抽了筋。有时思想稍不集中,就会有人听错口令,搞得散漫惯了的新兵们狼狈不堪。

趁课间休息的空闲,有人松开腰间的武装带,揉着又红又肿的腿肚子,免不了私下抱怨几句。也有调皮的家伙,背后偷偷骂严格要求我们的老兵班长“宝器”之类怪话,大家对这类一派胡言还纷纷附和。但集合起来后没人敢偷奸耍滑,为了尽快实现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大家都咬牙坚持。

军姿训练结束后,新兵们都有收获,一个个坐立时目不斜视,行走时腰板挻直,做事也稳重多了。

每天晚上集合晚点名,要对当天的训练进行点评,然后学唱军歌,组织学习条例。每周还要抽一个晚上上一次大课:防化连的指导员给我们讲过军队铁的纪律和军人必备的素质;高炮连的指导员给我们讲过形势和任务。

每个周末都要组织一次师直属单位部队在师部大礼堂看电影。在部队,凡事都要有集体观念,要求统一、服从、令行禁止。集体生活的新鲜、剌激,使我们每一天都在接受新的东西,每一天都在进步。

军队肩负着保卫祖国,反击侵略的重任,必须对突发事件保持高度灵敏的反应能力,做好时刻打仗的准备。除了日常的军事训练之外,定期开展军事演习、各级拉练以及平常进行紧急集合训练,就成为保持战斗力的基本手段。

我在部队的第一次紧急集合训练,就是在新兵连经历的,是夜间3公里越野。那时的我们刚到部队,普遍反应不敏捷,手忙脚乱出尽了洋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