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上庸失陷, 结盟曹孙(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重续汉血》最新章节。

东方的天际刚刚泛起了鱼肚白,一队队铁骑破晓而出,旗帜飘扬,直指西南方向。孙策,这位东吴的年轻霸主,早已蓄势已久,如今终于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益州。黄盖,作为先锋大将,率领精锐之师,犹如一道飓风横扫贵阳城,将其收入囊中。消息传来,仿佛一声巨雷,震撼了整个益州大地。

武陵守将邓贤,身居前线,深知局势危急。眼看着孙策军步步紧逼,心中焦急万分。他深夜提笔,蘸墨疾书,一封封告急文书火速送往成都,恳请刘璋务必警惕,加强零陵防线,以防不测。邓贤在信中不仅描述了孙策军的凶猛攻势,还分析了零陵的地理弱点,以及可能面临的严重后果。

“刘公,孙策的军队来势汹汹,我们不能坐以待毙!”邓贤在信中写道,语气急迫。当邓贤的急报抵达成都,王焱的眉头紧紧锁住,眼神中透露出严峻的光芒。他深知,面对孙策这样强劲的对手,丝毫不可掉以轻心。召集众臣商议后,刘璋当即做出决断,一面加强零陵等要塞的防御工事,一面派遣援军快速驰援武陵。同时,他也致函联盟诸侯,呼吁共抗强敌,确保西南安宁。

“诸位,孙策的野心不小,我们不能让他得逞。”王焱在朝会上说,声音坚定。成都城内外,一时之间紧张气氛弥漫。官府发布通告,号召百姓协助运输粮草物资,加强城市巡逻,人人自守,共筑安全屏障。青年壮丁自发组织起来,加入守城队伍,妇女儿童也不甘落后,织补衣物,缝制箭袋,为前线将士提供后勤支持。整个益州,从都市到乡村,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我们要让孙策知道,益州不是那么容易被征服的!”一个年轻的士兵在城墙上说,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在这危机四伏之际,王焱并未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他深知,只有冷静分析,周密部署,方能在乱世中站稳脚跟。王焱召开多次秘密会议,与董允、吕义、杨松等谋臣武将,探讨策略,确定下一步行动计划。他们认为,要想抵御孙策的进攻,必须固守要点,灵活应变,伺机反攻。

“孙策虽然强大,但我们益州的勇士也不是吃素的。”吕义在会议上说,他的话引来了众人的赞同。王焱点了点头,“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防守,还要找到合适的机会,给孙策一个教训。”

在王焱的带领下,益州的军队和百姓团结一心,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他们知道,这场战斗将是一场艰苦的斗争,但只要有信念和勇气,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益州的大地,因为他们的坚守和努力,必将变得更加坚固。

正当成都的议事厅里,众人对孙策到底是战还是以和为贵时,听风阁又传来了新的消息。在这个群雄逐鹿的时代,曹操这个名字,就像寒风中傲立的青松,坚毅而不屈。当他得知李傕残部仍在弘农肆虐的消息,心中燃起熊熊烈火,誓要将叛逆之徒绳之以法,恢复汉室尊严。于是,他在初春时节,带领五万精兵,浩浩荡荡从许昌出发,目标直指洛阳近郊的弘农地区。

“李傕那帮残党,是时候收拾他们了。”曹操在军事会议上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光芒。曹操深知,李傕虽为残党,却仍有着不容小觑的实力。尤其在其老巢弘农,李傕充分利用地利之便,设下了层层防线,企图以此拖延曹军的攻势。然而,曹操岂是池中之物?他亲自督军,一路斩棘披荆,沿途收拢散兵游勇,兵力愈发强大,如同滚滚洪流,不可阻挡。

而在曹操虎视弘农时,在徐州广袤的土地上,一股新兴力量悄然崛起。刘备,这位曾多次颠沛流离的英雄,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手腕与坚韧不拔的性格,逐渐在乱世中崭露头角。这一次,他集结三万精锐之师,秘密移师至北海,目光紧锁着不远处的平原与南皮两郡,意图窥视已久的袁绍地盘。

“平原和南皮,那可是块肥肉,咱们得好好谋划谋划。”刘备在地图前对身边的谋士说,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平原与南皮两郡,位于河北南部,是袁绍势力范围的核心地带。这两郡不仅地肥水美,粮食丰饶,而且地理位置极为关键,控制着河北与山东间的交通要道,对于任何想要深入河北或山东的势力来说,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刘备选择将目光投向这里,无疑是看准了这一点,意图借此打开通向更广阔天地的大门。

刘备屯兵北海,表面上是为了防止黄巾余孽卷土重来,但实际上,他的真正目的却是为了窥探袁绍的虚实,寻找合适的时机,趁机夺取平原与南皮。为此,他不惜调动大量人力物力,修筑工事,储备粮草,训练士卒,确保每一支队伍都能随时投入战斗。在他的精心部署下,北海成为了面向河北的一处隐蔽营地,蓄势待发。

袁绍作为河北之主,当然不会对刘备的异动毫无察觉。面对这个日益壮大的邻居,他感到一阵隐忧。平原与南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落入刘备手中,将严重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根基。因此,袁绍也开始加强这两个郡的防务,调集精兵,增设瞭望塔,严防死守,意图将任何可能的侵犯拒于千里之外。

“刘备这小子,野心不小啊。”袁绍在议事厅里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警惕,“咱们得做好准备,不能让他有机可乘。”

在这场群雄逐鹿的乱世中,每个势力都在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斗争。曹操、刘备、袁绍,这些英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而益州的王焱,也在密切关注着这一切,思考着如何在这场大局中,为益州谋求最大的利益。

正当众人感慨时局风云变幻时,却不知荆州之地,一时间风云激荡。文聘,那名威名赫赫的荆州悍将,如同一只翱翔九天的苍鹰,携带着刘表的重托,挥师北上,目标直指蜀川门户——上庸城。文聘深知,拿下上庸,即是撬开益州大门的钥匙,因此,他集合了精锐之师,志在必得。

在上庸城中,一位名叫高沛的将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明白,以区区数千人马,要抵御文聘数倍之众,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责任如山,身为守土一方的将领,高沛毅然决定拼死一搏。他整肃兵马,激励士气,每一位士兵都是他的兄弟,每一块砖石都是他的盾牌,上庸城,便是他们共同守护的最后防线。

“兄弟们,上庸城是我们的家,我们不能让敌人轻易夺走!”高沛在城楼上高呼,他的声音在城墙上回荡。

当文聘的大军逼近,上庸城的守卫战正式拉开序幕。日夜不息的炮火,嘶吼的喊杀声,交织成一幅惨烈的画卷。高沛亲率勇士登上城楼,箭矢如雨,石头如雹,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勇士的汗水与热血。尽管敌我悬殊,但上庸城内的士卒无一人退缩,每个人都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只为那份家国信念。

历经数日的苦战,上庸城终于因弹尽粮绝,无力支撑,被文聘的铁蹄踏破。高沛带着剩余的士卒,拼死突围,狼狈退回成都。败讯迅速传遍蜀地,王焱闻听,心如刀绞。他知道,上庸的失守,不仅是疆域的沦丧,更是信心的打击。

然而,面对这一切,王焱表现出了罕见的镇定与理智。面对高沛的失败,王焱没有半分责怪,反而亲自接见,送上最深切的关怀。在成都宫中,刘璋宽慰高沛,告诉他:“上庸兵少将寡,君已尽力,此非汝罪。”这句话如同春风化雨,滋润了高沛干涸的心田。王焱的胸襟与理解,令高沛涕泪横流,感恩戴德之余,更生出了一股誓死效忠的决心。

王焱的这一举动,不仅让高沛感到了莫大的温暖,也在整个军队乃至蜀地民间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开始相信,即便在乱世之中,也有值得信赖的明君。从此以后,无论是高沛还是其他将领,都更加坚决地追随王焱,共赴国难,共创辉煌。

王焱麾下众将正在商议派兵遣将重新夺回上庸。因为随着文聘成功占据上庸,这块战略要地如同一把尖刀插入了刘璋的侧翼,直接威胁到益州的安全。上庸不仅地势险要,还控制着通往益州的重要交通线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聘的进驻,等于是在刘璋的眼皮底下设立了一个前哨站,时刻监视着益州的动静。却不知紧接着,荆州另一员大将甘宁率领五万精兵移师至襄阳城,与上庸遥相呼应,形成掎角之势。襄阳,地处汉水中游,是进入荆州心脏地带的门户,同时也是南下北上的交通枢纽。甘宁的到来,不仅加强了荆州对上庸的支持力度,还对周围的其他势力产生了震慑作用,尤其是对于意图北上或西进的野心者,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上庸与襄阳两座城市的联动,对王焱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原本可以作为缓冲地带的上庸,如今成了敌人的桥头堡,使得刘璋重新夺取上庸的计划变得复杂起来。他必须考虑到甘宁在襄阳的动态,以防在攻打上庸的过程中遭受前后夹击的风险。王焱深知,这场战争,不仅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智慧和耐心的比拼。他将和麾下的将领们一起,用最大的勇气和智慧,守护益州的每一寸土地。

要想重新夺回上庸,王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一方面,文聘驻守的上庸城防坚固,易守难攻;另一方面,甘宁的五万大军在襄阳随时待命,可以迅速支援上庸,形成双重防护网。这意味着,即使刘璋集结重兵前往攻打,也极有可能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增加获胜的成本和不确定性。

“咱们得好好想想,这仗怎么打。”王焱在军事会议上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面对这一局势,王焱不得不慎重考虑应对之策。他意识到,仅凭硬碰硬的方式很难奏效,需要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策略。或许是寻求外部援助,与其他势力结盟;或许是在国内强化防御,提升己方的综合实力,为将来反攻奠定基础;亦或是运用计谋,尝试分化瓦解敌军联盟,减少正面冲突的压力。

“咱们不能光靠蛮力,得用点脑子。”王焱对手下的谋士们说。面对荆州刘表的强大压力,王焱深刻感受到孤立无援的紧迫感。上庸与襄阳形成的互应之势,以及刘备对河北的虎视眈眈,让他意识到单打独斗的局限性。在深思熟虑之后,王焱决定采用“远交近攻”的古老谋略,旨在通过外交途径减轻当前的困境,并寻找机会扭转被动局面。

“咱们得找些盟友,不能让荆州刘表觉得咱们好欺负。”王焱在一次深夜的会议中说。他开始派遣使者,四处联络可能的盟友,先从身边的庞然大物曹操开始,再到东吴的孙权到北方的马腾,甚至远至辽东的公孙度,刘璋都试图与他们建立联系。他知道,这些联盟可能并不稳固,但在当前的形势下,任何可能的帮助都是宝贵的。

同时,王焱也在国内加强了防御,提升兵士的训练水平,增强城防的坚固程度,确保即使在遭受攻击时,也能坚持更久。“咱们得让敌人知道,益州不是那么容易被打下来的。”王焱在检阅军队时说。他还秘密派遣间谍,潜入敌后,散布谣言,试图分化敌军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互相猜疑,减少对自己的压力。

“咱们得让敌人内部先乱起来,这样咱们才有机会。”王焱对他的情报官说。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王焱希望能够减轻上庸失守带来的影响,为将来的反攻创造条件。他知道,这将是一场漫长的斗争,但只要有决心和智慧,就总有胜利的希望。王焱的“远交近攻”策略,不仅是对当前局势的应对,更是对未来格局的深远布局。

为了实施这一计划,王焱派出了才辩出众的张松作为特使,前往许昌与曹操展开秘密谈判。张松,这位机敏过人、口才了得的谋士,肩负着重任,穿越重重关卡,抵达了曹操的权力中心。在那里,他用犀利的语言描绘了益州的地理优势、资源富饶,强调了合作对抗共同敌人的重要性,试图说服曹操看到彼此间互利共赢的可能性。

“曹公,您看,咱们益州虽地处偏远,但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重要。”张松在曹操面前侃侃而谈,“若能联手,对咱们双方都有好处。”面对曹操及其麾下的众多谋臣,张松毫不畏惧,以其惊人的辩论才华,逐一剖析了益州的地理优势、人文底蕴与战略价值。他巧妙利用语言的魅力,阐述了两方联手对抗共同敌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和平、稳定大局的渴望。

“曹公,您是明白人,这天下大势,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张松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曹操,作为一代枭雄,自然不会轻易承诺。他对张松的提议抱持谨慎态度,毕竟,与刘璋的联盟意味着要深入介入西南事务,可能会引发更多的不稳定因素。但是,经过一番思考,曹操认识到益州的战略价值不可小觑,特别是与刘璋结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遏制孙权和刘备的扩张势头,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张松先生,您的话有道理。”曹操终于开口,他的目光深邃,似乎在权衡着利弊,“我愿意考虑与刘璋结盟,但前提是,刘璋需在必要时提供一定的人力物资支持。”张松的使命圆满达成,返回成都的消息传开,给刘璋带来了喘息之机。这一举措,不仅为益州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其有机会整顿军备,同时也向外界展示了刘璋的外交手腕和谋略深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