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预备求学家中失窃(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箓通天》最新章节。

张启文起身洗漱,又收拾了一下桌上的剩菜,把那叠稿纸揣到怀里,预备去三舅家蹭一顿午饭。

接下来就要准备去凉州城求学的事情了,最近一次的国考似乎就在明年,那么今年的秋闱,也就是府试他还能赶得上,错过的话就要等上三年。

大宁兴办学堂差不多是一百年前,据傅老道说当时盛况空前,任何人只要想学,都可以报名,不过每年的学费是很贵的。

是的,任何时代,知识都是有钱人的专属,只有遇到开明的君主,才能下沉到民间,都城的有钱人很多。

多到都城的学院塞不下,就开始向各个府学转移,挤压地方上的名额,矛盾随之产生,搞得怨声载道,后来求学就有了门槛。

由乡镇设立次一级的学堂,开蒙并挑选有天赋的孩童往府学送,经由府学传授知识,最后全国国考筛选人才,去都城的儒教学宫进一步学习。

选不上学宫的合格人才,由朝廷各个机构吸收,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十几年,发生了西域佛国联手十字军东征,大宁举国之力,战不能胜。

儒教的扩张就被生生遏制住了,好在各个地方府学和都城的儒教学宫保留下来,往下也只允许存在有一定资质的学堂,启蒙各县的适龄儿童。

各个县令手里每年有几个有限的名额推荐到府学,比如长泰城这样的新建县城,是不允许存在学堂的,只能通过县令手里的推荐信求学。

普通人家想要识字读书,会找那些国考屡屡失败,失意在家的老学究,这些老学究在自己家设立小私塾,关起门来授课。

县衙对此会当做看不到,张启文就曾在这种小私塾就读,只是他的字着实写得难看了些,还会时不时缺笔少画,这在同龄人中也是那么鹤立鸡群。

仅仅读了半年,就让先生劝退了,差生问题还多,很多时候问的问题让先生下不来台,直到退学的时候,他的字写得还是那么难看。

回到这场儒道的风波中,最为关键的改动,就是国考会有一部分由三清道门出题,算作附加题目,通过国考的学子也可以选择加入道门,时至今日通过这个途径报名道门的学子已占了相当比例。

张启文要做的准备并不多,首先就是房租,要到房东那里退回押金,至于隔壁那间秘密基地,将来交由武启隆打理。

其次就是雇一辆马车,定好去凉州城的时间,而凉州城里的房子,就需要交给武权峰找人定好,他只等收拾好东西入住即可。

仅是一顿饭的功夫,张启文回到家里,就感觉到了一点不对劲。

屋子里好像进来过人。

熟悉的环境,会让人产生一种和谐的感觉,但凡有一点点细微的变动,当事人就会觉察到这一不自然的因素。

比如说上午才刚刚睡过的床铺,不整理的情况下,会留有一个人形的痕迹,而此时这个痕迹留有明显的变化。

有人把褥子掀起来过,折痕清晰可见。

通过这一点,再进行仔细的观察,更多的蛛丝马迹被一一找出:

门锁没有撬开的痕迹,但是院子里的尘土有被刻意划拉的样子,来人是翻墙进来的,还收拾了脚印;存钱的瓦罐被拿起来过,不过里面的铜钱和碎银没有少,排除闯空门的窃贼;柜子被打开过,衣服叠放的方式和原来不一样了,进来的人在找东西。

张启文逐一回忆着家里的东西,但没有丢失任何物件,看着那盏见底的油灯,他猛地瞳孔一缩。

不对!丢东西了!

意识到这一点,他随即展开了地毯式的搜索,土屋很小,不大会儿工夫,就找遍了各个角落。

确实是丢了东西,而且对方的来意他大概知道了,范围缩小到只有几个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