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补中益气(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我的中医之路研究生篇》最新章节。
“舌淡而胖,脉数大却无力。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气虚表现。”师傅看着我说道。
“莫非是气虚发热?”我呢喃了一句。
这我倒是知道,李东垣的甘温除大热嘛,学方剂的时候就讲过了,但还真没见过这类患者,但不是说除大热嘛?这女士可是低热呀,现在我倒想听听师傅怎么解释。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共居中焦以消化水谷,摄取精微而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脾胃健运,则精力旺盛,气血充沛,故称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
师傅顿了顿,继续说道:
“《内外伤辨惑论》载:饮食失常,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思,劳役过度,而耗损元气,则可见乏力;气虚腠理失固,阴液外泄,故可见动则汗出;脾宜升则健,中虚日久不复,气机失常,清阳当升而不得升,津液不能上承于口,则口渴不止,惟渴喜热饮;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会出现发热,因非实火,故其热不甚,病程较长,时作时休,时重时轻,手心热甚于手足背,且劳则加重,脉数大却无力。”
我赶紧一摸女士的手心和手背,确实是手心热于手背。
师傅再次说道:“而且,你忽略了两点。如果是竹叶石膏汤证,此舌象应是舌红少苔,明显女士的舌象不符,此其一;其二,竹叶石膏汤证应该喜饮才是,而我可以肯定女士虽口渴,但饮量不多。”
我再一追问女士,果然和师傅说的一样,喝水不多。
“东垣曰: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难经》云: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曰∶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
师傅不紧不慢地说道。
引经据典,丝丝入扣,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不禁让女士的目光里充满了希冀。
“师傅,您都说了,甘温除大热。但这位女士可不是大热呀。”我疑惑道。
“实际上,临床上甘温除大热这种类似白虎汤证的病案不多,而根据临床经验,甘温除热法的运用,一般会有四个指征。”师傅伸出四个指头说道。
“哪四个?”我问道。
“第一点,病程较长,但一般在数月之内,年龄在10岁以下或20-50岁者居多;
第二点,持续低热,或者壮热不退,饮食失节或过度疲劳时加重;
第三点,兼有脾气亏或气血两虚的症状;
第四点,用甘寒养阴,苦寒清热之剂或使用多种抗生素无效。”
师傅淡淡地说道。
“那该怎么治疗呀?”女士有些急切地问道。
“当用补中益气汤,口干明显,加葛根以升引胃气上行以润口;出汗多,加牡蛎、浮小麦以固表止汗;劳则热甚,加银柴胡退热除蒸,再加仙鹤草补虚强壮。”师傅边说我边记录。
“那我要吃多久呀?”女士问道。
“我先开七剂,应该会好起来,喝完以后再来复诊一下。”师傅将方子写在了纸上。
“谢谢。”女士道了一声谢,便径直离开了。
待女士离开后,师傅对着我再次说道:
“如果以后碰到这种内伤发热的,病程较长,而且反复不愈的,实证或虚中夹实者不少见,因此用补药之时要适时、适量。一般若非虚甚者,不宜用大补之剂,如人参、党参、黄芪、熟地、龟板等,而宜选用仙鹤草、功劳叶等不腻不燥之类的温和药物。
内伤低热,脾胃已弱,所谓“正虚不能运药”,因此药物用量宁轻勿重,宁可再剂,不可重剂。如药量过重,浓烈厚味之气入胃,首先克伐胃气,造成食纳减,脾胃呆滞,即使对证之剂,疗效亦难发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