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孤村樵子(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宋武屠龙》最新章节。

背着一筐铺盖,怀揣五吊大钱。

那年他二十岁,离开丹徒郡,独行江南;为还王谧恩情,刘寄奴先往广陵送信。

刘裕要去的地方,正是邗水边的码头。

邗水水南,有山名绥山。

绥山山麓,邗水绕过一座孤村,村名叫做绥山村。

村口几间茅舍,前肆后屋,是个古怪老头儿开的茶馆。

江淮风景好,淝水之战后,当地从此未经兵乱:

每逢雪夕花晨,邗水两岸常常游人如缕。

茶馆卖茶,也卖简单的馍馍、黍米饭。

遛鸟观鱼、载货行商的人们,歇会儿脚,喘口气儿,离不了这样的落寞茶馆。

江南近来确实不太平了。

新皇登基,大权旁落他人;权臣又只爱声色犬马,连年荒淫无道。

各州握兵的军将、掌财的地主,因着秩序混乱,行事也越发恣纵。

当是时,大晋百姓,不得持斧入山、不得携网近水:

砍柴要税,打渔要税——

每颗沙粒、每滴河水,都是老爷霸了的。

穷苦人家,胆大的,贩私盐、放印子;

老老实实的,低下头,闷声不吭,挣扎着讨生活。

广陵绥山,山高邗水远,地鄙而穷;这种烂地方,老爷们不希得来。也因此,柴禾砍得,江鱼钓得,商旅走得。

当然,这种地方,必定也不乏那蹑迹的盗贼或是亡命的侠子。

有个老头儿,就在此开了这间茶馆,平淡过日子。

刘裕问:

“大叔,讨扰了,您可识得京城王稚远?”

“稚远啊,那是我侄辈。”

“稚远兄有书一封,请长者钧鉴。”

那长者是个须发皆白的怪老头,刘裕打眼看去,并不像个生意人。

老头儿终日懒洋洋弓着背在店里踱步,板起长脸,冷冰冰看着人流往来。

奇怪之处在于,这小小一间野店,小吏不敢造次,大盗不敢为难。来前,王谧说,这老头子有一点儿能耐。

“看不出来啊……”

老头儿一边展信,一边连连抬起眼皮扫扫刘裕:

“你还是个杀人越货的强人!”

刘寄奴不作言语,伸手握向了腰间官刀。

“王谧这小子说,可怜老汉我孤苦,派你前来服侍我三年。他央求我收你做个弟子,使唤你之余,随便教你些没用的武艺傍身。信里还说,你要是不情愿,随时可以滚蛋,让我也别拦着。”

“笑话,我刘寄奴还要在丹徒这一带混呢,王谧确有大恩于我,知恩不报,岂不是坏了名头?”

刘裕心里一阵暗骂,想不清楚这王稚远打的什么主意:

“长者,把那信与我看看?”

老头儿随手把信件扔在桌上,刘裕字字细看,纳罕道:

“就你叫花幻?”

“老汉正是花幻。”

刘裕寻思,这老登儿满脸褶子一嘴毛,名字还他娘挺纯情。满腹狐疑,又问道:

“邗水有几座码头?”

那老头儿懒得搭理刘裕,转身去灶台生火煎茶,不耐烦道:

“方圆八百里,只这绥山一座码头,山下只我一家茶馆。老子花幻,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留便留,去则快滚。去告诉王谧,老子还能动弹,用不着闲杂人等来伺候。”

刘裕咂咂嘴,叹口气,卸了筐子扔在墙角,屈膝三拜。

一恩必报,一诺三年。

从此绥山村内,一老一少,师徒相称。

初到绥山村,师父交给了刘裕一条扁担、两把柴刀。

扁担是用山上桦木做的,说是扁担,刘裕打眼细瞅,似是庙里撞钟的巨型钟槌——两头穿了铁链,分别吊了两个刨去木心的大树根。

而那柴刀一对,铸铁打就,一长一短。

长的可有五尺,没有开刃,平放倒简直是给牲口割铡草料的铡刀;

短的三尺,稍微锋利一些,刀身崩了几个口子,凑合能削个水果。

——大刀用来砍柴,小刀用来把大柴劈成小柴,再把小柴怼进树根制成的扁担筐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