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赠弓(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汉文帝》最新章节。

就在此时,一队官差走了进来,高声喝道:“哪位是李若涟?”

闻听这话,李若涟当即站起身来,拱手一拜,道:“二位公人,我便是,不知二位有何贵干?”

“原来是李若涟李相公当面,恭喜相公此番高中武进士,吾等奉命前来,为相公道贺。”来的一队官差纷纷拱手作揖,在其身后,便有人端出相应的官服,印章等物。

“还请李相公拿出私印,借吾等一观,今后相公所使,便要是朝中配发的官印了。”一名官差朗声开口。

李若涟见状,倒是神情坦然,当即从袖中掏出自己私印,递到官差手中。

官差核验一番,查验无误,立即拜道:“恭喜李相公,贺喜李相公,今番高中,鲤鱼跃龙门……”

李若涟见状,亦是笑了笑,从怀中掏出几串铜钱,作为赏赐。

收了铜钱之后,其中一名官差道:“李相公,还请快些回去沐浴更衣,陛下今夜要召见三位新考中的武进士入宫觐见,相公便是其中之一,此番切切不可失了礼数。”

闻言,李若涟顿时不免有些紧张,忙道:“多谢公人提醒。”

随后,李若涟面向陈于泰,刘之纶,道:“陈兄,刘兄,陛下召见,在下恕不奉陪了。”

“李兄,切莫忘记吾等议论之事。”刘之纶再度提醒一句。

李若涟重重点头。

太阳西斜,乾清宫内,刘恒仔细的看着恩科武举进士的生平履历。

武举能考中进士的,自然没有一个是泛泛之辈。

就比如此番考中武状元之人,名叫朱可贞。

此人就显得尤为奇特,因为他本身并非走的武举之路,起初他是走科举文科之路,并且已经成为了生员。可最终他放弃了科举之路,毅然选择弃文从武,然后考到了武状元。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能拿到武状元这个名次,自是需要一些真本事傍身的。

刘恒就听说,此番武举之中,这朱可贞连续三箭射穿了百步之外的稻草人,射术堪称一流。除此以外,更是将一柄一百二十斤重的大刀耍的虎虎生风,只见刀光,不见刀身。

“皇爷,三位武进士都在宫外候着了。”王承恩来到刘恒面前,恭声道。

闻言,刘恒将手中名册合起,道:“传旨,令他们进来。”

少顷,三人来到刘恒面前,当即叩首拜道:“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诸卿请起。”刘恒手微微虚抬,三人纷纷起身。

刘恒打量着眼前三人,俱是仪表堂堂,身材孔武有力,双目之中,炯炯有神,没有半分文弱之气。

“卿就是今番丁卯科的武状元?”刘恒来到一人面前,轻声开口。

眼前之人,身高八尺,虎背熊腰,下颌上满是髯须,面容刚毅俊朗,仅是站在那里,无形的气场就散发开来。

“是。”朱可贞雄壮浑厚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

“朕看过卿之生平,卿曾经都已经考中生员,缘何弃文从武,选择武举?须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东华门前唱名方为好男儿啊!”

“难道陛下也是如此认为的么?”朱可贞此时脸上不免露出悲怆之色。

“臣弃文从武,并非臣不善文事,实是因为臣目睹我大明国势日衰,边疆屡有蛮夷侵犯,战事连连,臣习武事,乃是欲安社稷……”

“所以卿来京城之后,屡屡和京城武学大家切磋较艺,更是数次离塞出关,沿途考察山川地势,便是希望有朝一日为国建功?”

朱可贞怔怔的看着皇帝,他亦是未曾想到,自己平日的举动居然都被皇帝看在眼中。

许久,朱可贞重重点头,道:“陛下,臣以为,今大明边疆扰动,屡有蛮夷侵扰,实是因为士林之中,轻鄙武夫,蔚然成风。是故,臣习武事,便是希望有朝一日,建功立业,能为大明扫除蛮夷,此臣心之所愿也,伏请陛下明察。”

“卿,忠臣也。”刘恒脸上露出笑容。

仅是短暂的接触,刘恒就感觉出来,朱可贞赤胆忠心,可为人并不够圆滑,太过方正。但这样的人,于此时而言,却正是他这个皇帝急需的。

一念至此,刘恒拍了拍手,殿外顿时一名侍卫拿着一张弓弩走了进来。

刘恒拿过弓弩,开口道:“卿为此番丁卯科武状元,朕别无所赠,唯以此弩赐之。”

朱可贞小心的接过弓弩,细细的摩挲着,方才初次看到这张弓弩,朱可贞心中就觉得这必是一张好弩,此刻上手,更是确认无疑。

弓身以上等的桑拓木制成,内壁贴着牛角和牛筋,用来增强弓身的强度,弩机整体用黄铜制成,散发着透亮的光泽,上面还铭刻了一只黑白兽,显得格外的威武和霸道,但同时又蕴藏着几分憨态。

望山之上,则是清楚的标注着刻度,足有两百步。

最重要的是,这张弓弩,与他以往见到的任何一张弓弩,都有所不同。

作为练武之人,朱可贞恨不得立刻就拿起这张弓弩演练一番,只是碍于在这乾清宫中,有皇帝在此,自是不敢造次。

刘恒则是微微一笑,看到朱可贞的神情,他如何不知道朱可贞心中所想,当即就道:“爱卿何不在这殿中试演一番?”

朱可贞喜出望外,拜谢一声。立即双臂使力,拉动弓弩,却见那弓弦只是微微变形,就再也不动。

刘恒见了,心中不免暗自好笑。

这大黄弩,急切之间,岂是能够轻易开得的?

一般来说,要拉开这大黄弩,都是需要双脚踩着弓身,腰部发力,才能将大黄弩拉开。

能用双臂将大黄弩拉开之人,刘恒生平仅见过一人,便是李广。

而眼前这张大黄弩,则是刘恒根据自己的记忆,亲自描绘出图纸,然后征集能工巧匠,动用了不少人力物力,才打造出来。

即便如此,到目前为止,也仅仅制成五张这样的大黄弩。

其中一张弓弩留给那些能工巧匠作为参考之用,对如今的弓弩进行完善和改进。

而另外四张弓弩,则是被刘恒收藏起来,在适当的时候拿出来作为赏赐之用。

刘恒也并不打算过多制造这样的弓弩,因为需要耗费的物资和人力,着实有些夸张,用来作为赏赐尚可,但大规模在军队中普及,就没有这个必要了。

而李若涟,高文采看到这一幕,眼珠子都快瞪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