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国公,还请为朕举贤(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汉文帝》最新章节。

“国公啊,和朕交个底,京营可战之兵几何?”

“陛下,京营十万将士,俱是敢战能战之兵……”

张惟贤起先声音还是很大的,可是当看到刘恒脸上那似有似无的笑意之后,声音越来越小,乃至于最后,彻底没了。

刘恒缓缓开口,道:“国公,值此国家困顿之际,欲渡过此难,关键何在?”

未等张惟贤回答,刘恒自顾自道:“朕以为,关键便在于君臣相知,君不疑臣,臣不欺君。唯有如此,君臣同心,上下勠力,我大明中兴之日,才真正可期。”

“国公,明白了么?”

“臣……臣……死罪。”被刘恒一番话说的,张惟贤羞愧的低下了头。

“国公不必自责,朕最先开始便说了,此番乃家人言,既然为家人言,自然百无禁忌,无不可谈。”

“京营之中,过往一些旧例朕也知道一二,一夕之间,全都废除,想来也是不现实的。”

“只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若京营将士皆如两宋士卒一般羸弱不堪,我大明还有什么中兴可言?”

“若夷狄叩关来犯,难道让朕,让国公去杀敌么?”‘

“爱卿不是关云长,朕也非楚霸王,有万夫不当之勇。就算是,关云长败走麦城,项羽兵困垓下,这些还不足鉴么?”

“卿是忠臣,是故,朕才和爱卿说这些肺腑之言,万望爱卿能明朕之心意。”

“臣明白了。”张惟贤眼中逐渐露出坚定之色,“此番臣回去,必严明军纪,整军备战。”

“善。”刘恒面露赞许之色,道:“国公果真我大明柱石也。”

“京营十万士卒,朕不多要,至少给朕选出一万敢战能战之卒,加以整训,如汉之细柳营故事。”

“京营中若是选出的人数不足,可从流民中招募,宁缺毋滥。”

“朕希望,朕要的这支军队,凡战事所起,必要在关键时刻,有一锤定音之效。”

“至于军饷钱粮,国公毋忧,朕自会为国公筹措,准备妥当。”

“老臣叩谢陛下。”张惟贤感动万分,皇帝已然是为他考虑妥当,若是再做不好这份差事,他就该回家上吊了。

“国公,朕还有一事问询,依国公之见,我大明可还有精锐士卒?”

未等张惟贤回答,刘恒补充道:“朕指的是敢与敌军血战到底的士卒,而并非空有精良甲械,却与敌接战都不敢的士卒。”

“呃,这个……”张惟贤本来还想提关宁军的,可听到皇帝的后半句话,瞬间犹豫了。

略做思索,张惟贤道:“老臣以为,原四川巡抚朱燮元麾下有支白杆兵,现其统帅为秦良玉,倒是符合陛下所述。”

“天启元年,浑河一战中,白杆兵率先渡河,与几倍于己的虏酋所部兵马血战,其统帅秦邦屏身先士卒,战死沙场,为国捐躯。”

“白杆兵经此一役,受到重创,但还保存些许,急切之间,调来三千,该是不成问题的。”

“唯一可惜的是,浑河一战中,戚家军全员殁于王事,不然,我大明还有一支强军。”

说到此处,张惟贤眼睛都红了。

虽说浑河一战不是由他主导,参战的几部兵马也和他没什么关系。

可张家世受国恩,与国同休,这些精锐说到底也是大明的军队,结果却是损失殆尽,何尝不令人心痛?

“国之忠臣义士也。”刘恒闻言亦是颇为唏嘘,但转头就对一旁的王承恩道:“传旨兵部,京畿之地流寇作乱,诸部皆不堪用,令秦良玉率三千白杆兵入京,平定流寇。”

王承恩当即应下此事。

张惟贤看了看皇帝,行事作风当真是干脆果断。

果真是圣主之姿。

“除此以外,东江皮岛也有一处兵马,乃是由毛文龙统帅,只不过此部身处敌后,不可妄动,且所部兵马剽悍,多有犯忌……”

“哦?”刘恒顿时起了好奇心,当即来到了那副巨大的堪舆图面前。

张惟贤见状,连忙在堪舆图上指出了东江皮岛所在的位置。

刘恒看了看,不由点头:“确实是一险要之处。”

“估计有不少年没给东江士卒发饷了吧?”刘恒淡淡一问。

张惟贤尴尬点头。

“如此倒也不奇怪了!”刘恒深深的吐出一口气。

张惟贤所说的“所部剽悍,多有犯忌”,在刘恒看来,已然属于情有可原。

士卒要穿衣,要吃饭,在这种险要的地方,军饷和钱粮都供应不上,指望士卒严守军纪,那简直就是在开玩笑。

从上到下,不犯忌,还活的下去嘛?

刘恒记得,前世之时,他刚去长安做皇帝的时候,北部的边军也一样,私底下做了不少犯忌的事情,比如走私。

向匈奴走私的很多都是严禁的物品,而朝廷根本管不过来,也不能管。

无他,就是太穷了,士卒不做这些事情,得饿死。

上面将官看到这一幕,也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然容易被下黑手。

后背戳了几十支箭,是自杀那种。

后来还是晁错一份贵粟论,拿着爵位,忽悠着天下商贾往边境送粮食,才让士卒吃饱了饭。

如此朝廷才有了底气,要求边军严守军纪。

可惜啊,今时今日,自己身边还真就找不出这样一个可靠的法家能臣。

想到此处,刘恒不禁看向了张惟贤,道:“国公,还请为朕举贤。”

“不说令我大明焕然一新,至少也要能独当一面,避免朕在朝中独木难支,陷入无人可用之尴尬境地……”

刘恒自知,他目前还不够了解情况。

这其中,用人就是最大的问题。

尤其是在这个党争愈演愈烈的时候,但凡用错一个,就是用错一溜。

就比如说如今阉党得势,那但凡是看某人不顺眼,就将其诬陷成东林党,然后予以打击。

换东林党上台,也是如此。

所有人在官位上首先想的不是做事,而是明哲保身,排除异己。

所以,刘恒将希望放在了张惟贤身上。

也只有张惟贤这种两边不靠,地位极高,见多识广的老臣,举荐出来的人才是客观的,公正的,没有偏私的。

张惟贤此刻却是罕见的沉默了。

他不敢说。

京营是他管辖范围内的事,和皇帝怎么说都无妨。

言说白杆兵和皮岛,虽说有些逾越,但终归是兵事,说说也无妨。

可现在皇帝让他举荐大臣,这就相当犯忌讳了!

试想想,一个掌握京营的国公,举荐了一个文臣,然后这个文臣还被重用了,这哪怕没事,也会被整出事来啊!

自古以来,文臣和武将堆在一块,那是妥妥要被猜忌的。

弄不好,都不是死一黄册的事儿,而是九族都要去阎王爷那儿点卯了。

就算轻的,那不死也得褪层皮,国公这个爵位传到他这儿,算传到头了。

更别提,那帮文臣是一肚子坏水,为了往上爬,可是什么事情都能做的出来。

在这点上,张惟贤深有体会。

看张惟贤三缄其口,刘恒叹息一声,他何尝不知道张惟贤顾忌的是什么?

可若是有的选,他刘恒也不会开口问了。

刘恒站起身来,缓缓开口道:“国公在朝这么多年,想必比朕更清楚如今的大明是个什么状况。”

“东南沿海海盗倭寇为患日久,西南土司奢崇明,安邦彦反叛至今,尚未伏诛,辽东之地虏酋已成祸患,我大明数次用兵,皆损兵折将,丢城失地。北部蒙古诸部,虽不成气候,却有和虏酋勾连之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