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度(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唯恒以道》最新章节。
平淡的一个日子。风不甚喧嚣,也不甚温柔,太阳只是又如往日般高悬。天上时而有云,又时而空空,云不曾遮天蔽日,日不曾热浪滚滚。
不必忧虑,似是而非的雨,不必在意,突如其来的风。实在是个平淡得让人想不到任何能留下印象的日子,却有人怔然,良久。
一个人,如果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却又有着切实感受的孤独,那便免不了精神与自我意识间产生对冲。
这世上生灵的精神,是随着肉体的成长,而慢慢成长,但孤独和挫折,可以极快地塑造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也是修行中最艰难的一步,见真我。
缓慢成长的精神,并不美味,它们就像是黄土、红土或是黑土,是相似的味道,略微有些不同。但土就是土,带来的除了乏味,还会有些异物。
幸运的是,这样令人发指的恶心,只占了很小的部分。即使是世界如此地青睐于生灵,能够入口的,仍然是那些经过挫折与孤独,仍未崩解或是腐朽的,独特的精神。
自我的意识,可以让这些精神仿佛加上了丰富特殊的调味品,能够触动这位用餐者——死神。
不为众人所易知的信息,用以解释特殊的现象,便是所谓的知识。但知识本身也会引来所无力对抗的恐怖。尤其是那与星辰相关的。
在讨论那漫天星光时,亲眼目睹了全过程,无可不令人心悸。
而那可怜的人儿啊,是什么也不存在了。
时隔了许多年,也常常疑惑不解,当终究知晓前因后果之时,又徒之奈何?又如何不会怔然。
事情的真相,令人皂白难分,对错、是非,连带着人的命的意义都一同搅作一团了。
……
常有所观,其静坐不动,无起复,目不合,如生亦死,枯荣不现。
无音常寂,无妄常动。恭且问之,“夫何以为此?”以界之二象答,故知影不可以实现。于是脱所谓仙力,重归俗世肉身,以此答天山诸位,未可。
允下山归,又见智者尤,与之相论。
尤笑曰:“汝既已归,何必愤之。失已矣,乐信自无。”
又言曰:“吾等何所以来归?又何必忧他。”
于是,耕于荒野,废欲止念。非为求静无之思,只为脱其烦扰。
……
有些微冷的夜晚,不见星月,几日未雨。只在一片荒草地上,一团枯枝败叶散着些许火光和温暖。
不是赶路的旅人,亦非匆匆的过客,只是几个无家可归的可怜人。有老人,妇嬬,还有五六岁的,半大的孩子。
当马蹄声响起,甲冑的声音越来越大,张牙舞爪的火焰逼近,人群不免稍有些骚动。马上的武士,并未下马,只大声高喝:“洛国的去南边到白河镇……”
人们纷纷缓了口气儿,庆幸不是敌国的兵戈。
其实,夜还不是很深,于是便有长者说要趁夜赶路,有人反对,怕遇到狼群。众人各执一词,终于是没有动身,但这却不是什么好的选择。
于是,河国的士兵,便发现了这些老弱和妇嬬,喊杀声响了一阵又止住了,铃铛也幸运地躲过一劫。
但,活着,并不像人所想象的那样美好,懵懂无知的孩子,究竟是如何来到化为一片废墟的白河镇,又该是会有多么的绝望呢。
因战争,而开始的流浪,就使得人卑贱得不敢奢望了。
因而所面对任何的思惠,都不免诚惶诚恐,总是会想着所谓的报答。但,很多时候,人的善意,既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回报。
……
求学,优而仕,然后呢?是为国为民,为公忘私,还是要吃得满嘴油?
俗语曰“上梁不正,下梁自邪”。朝廷上的主持人,清正廉洁,奉行的治国之道不容忍邪佞小人,郡县的官吏,自然不敢随意走动关系以寻求便利。
但,鱼肉乡里的豪门望族,又必然会阳奉阴违,于是,大地上便乱象丛生,到处都是无尽的人间惨剧。
那么,朝廷的人,便要派出军队和官员,以肃清地方。
究竟何时可以止?人又何时可以满足。
……
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摆脱欲望而活。只要活着,便有求生欲,舍不得这大千世界,离不开绚烂繁华。
凡人也好,修行者也罢,大多也是随着各种原因所滋生出的欲望来做事。要得到那些众人所渴望的、追求的,只是不一定能得到罢了。
不会有人能够永远得到所想要的。其实很多时候,仅仅是因为数字便于统计,便随意地将那些应当仔细观察,细细思量的变化,拟成几个数而已。
当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具体到其中的人身上,任何高高在上的旁观者,便都失去了评判的资格。
世上任何所谓不幸的事发生,都是由当事人能力的不足所使其成为一件不幸的事。任何事情的不幸,也都是由当事人自己的主观想法决定的。
对于许多庸人,把道听途说的三言两语奉为圭臬,是常有的事,这不过是懒惰却又想彰显自己的欲望作祟。
有太多的人陷入对已经发生了的事的痛苦和懊悔之中,这样的选择并不可耻,也并不错误。但若因逃避的欲望而无法面对接下来的事,却又因生的欲望而不能去死,那么,生着不如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