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的认识我(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从精神解析自己》最新章节。

自从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的时候,“对外学习,改变自己”这样的想法越发强烈,然后开始看一些修心养性的书籍,但很多时候并不是看了什么书,知道了哪些道理就能解决我的问题的,“为什么我学了这么多,不仅记不住而且问题还是存在?”内耗,压抑,渴望被理解等很多负面情绪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愈演愈烈。甚至一度怀疑“问题无法解决”。

经过长时间的生活过程,才发现答案不在于“通过大量的学习改变自己,而是先知道‘我’是谁。才能知道‘我’该从哪里学习才能解决问题。”

有了“原生家庭”的理解,“我是什么样的人”又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无非是外界通过我的行为做出的评价,但这样的评价我并不能接受,因为和我“认识的自己”并不相同,谁才是对的呢?所以,“我”这个字的概念到底是从哪里得来的,成为了新的思考。

“我是什么样的人”一直被身边的环境所定义着。那么,如果我生活在“只有自己存在的世界里”,“我是谁?”我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个为了让自己活着的生命体。”而同样的“为了活着”,为什么会在生活里感到各种艰难险阻?“在生活里的‘我’是谁?”

还是用排除的老方法一点点找问题。想要知道“我是谁”,第一“去掉性别带来的观念”,即“男人/女人应该怎么样”。第二“去掉年龄带来的观念”,即这个年龄应该怎么样。第三,去掉“性格带来的观念”,即“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最后,去掉因外界得到的所有事物,即“金钱,权利,名声,家庭”等等。这个时候再看自己,我还有什么?还有两点:思想和行为。思想分两类:理性和感性。每个人都这样,无非是哪个占比多一些而已。两种思维所产生的不同感受和行为各有利弊,没有哪个更高一筹,只是能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我是农村普通家庭出来的,至少在我的生活里没有见过一直处于“绝对感性/理性”的人,都是处于“相对感性/理性”的状态。但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占比不同,任何人都这样。所以很多人喜欢安静的原因是“稳定的环境里带来的稳定思维并产生出来的具体行为”让自己喜欢。)行为是:让外界理解自己的表达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语言,身体行为等。搞清楚“我的思维是怎么产生的,我的行为又是怎么产生的”基本就能清楚“我是谁”,“从哪儿来”的问题。

为什么要去掉以上四个因素。你可以对照自己的生活。任何问题的出现,以上四个因素都会有“被大众接受”和“不被大众接受”的回答和处理方式。

而行为和思维的产生是怎么来的?行为是为了生存而必须存在的个体对外的行动模式(动物性本能,即“吃和,避暑驱寒,性。”),任何活着的生命体都有!这也就是常说的“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思维就很简单了,我从出生到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别人的理解告诉我的而我并没有自己的理解,即每个人从出生都是“一个空杯子,”而自己长期的生活环境里所带来的思想灌输在这个“杯子里”,让自己“误认为那就是我自己的想法”。所以,先把自己知道的所谓的“人生”全部清零,才能慢慢形成自己的理解。

其中“性格”和“认知”是很多时候是妨碍“认识自己”做判断的两个绊脚石!很多时候会把“我就是。。。的人”这类思考模式用来定义自己的结论没错,但最大的错误是“没有感受过自己”就去“定义自己”然后形成的“固执”,而这种“固执”会对长期和任何人的相处模式里带来负面的影响慢慢形成“不自信”的感受,即“答案是对的。但对答案的理解是错误的,中间缺少的环节自己并不清楚,所以怎么做都会感到不舒服。”(我发现,身边的人在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里都是处于这样的思考模式而产生的内耗问题。)

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它只是难度大一点而已!!!不管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还是“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或者是“周处除三害”等谚语故事还是生活里“我以前也是和你一样”等现实生活里,都有这样的例子。(自己从自己身边找,一定能找到。最简单的办法去问自己身边的长辈。你会发现十几岁,三十多岁,再到年龄更长的人,他们在不同的阶段里有着不同的性格。只是有些性格变化大一些,有些改变不明显而已。主要是找那些明显被改变的地方做思考!!!)

我所理解的“性格会被改变”的原因。短时间内生活环境的变化过大,而被动改变自己。比较常见的是恋爱关系的前后心理变化,初为人母/父的心理变化,突然间意识到生活里重要人/物的缺失而导致的心理补位等。所以很多时候会听到“找个对象,结了婚就会好一点。就能改变现在的情况”“努力赚钱,未来不难”等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时候大部分人改变自己会选择新的环境,因为难度会简单很多,缺点是不知道原因而改变自己,很容易会回到“心理感到安全”的地方回到之前的样子,比如在学校,在公司等环境里和在家的环境里是两种不同的生活习惯,最开始“无助”的心理所激发的行为往往会随着“无助感”的变化而变化,直到这种“无助感”变成了“舒适圈”。“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一些问题的摩擦也就是在这两个不同环境里的自己所产生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上的四个因素里对最开始的“认识自己”没有什么帮助,但对于下个阶段的“通过认识外界到的反馈再认识自己”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没写“认知”问题,是因为在自我改变的过程里,你会自己发现并自发的解决它。)

之所以把“认识自己”放在前面,是因为它的重要性无可比拟。如果你无法认识自己,你就会跟着外界的描述而产生对应的做法,直到自己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自己的时候,会爆发更激烈的冲突。同样的,不认识自己,就做不到分辨外界带给你的是什么,更谈不上认识别人,就会因为外界的描述而忘了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不知道为什么就开始和自己身边的人越来越远,直到自己醒悟的那一天才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世上最难一后悔”。

这只是“认识我”的最初阶段,认识问题之后再去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来自于“我”的很多人性善恶相融点,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过程,因为大部分普通人都会有这样的行为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