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7章 弯弯绕绕,两难选择(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最新章节。
“你们还记得朝廷为什么要让富商承建官道吧,是不想财富快速在富商手中汇聚,通过各种建设让百姓参与进来,以工钱和各种工具的形式让银子在民间流通。
但一条官道短则半年一年,长则两三年都是有可能的,而海贸一年就能来回两次到三次,这一次商人们从海外回来的货物是一千七百万,加上他们提取的现银,这就是两千万两。
商船出去的这半年的时间,估摸着工业研究院至少又造出了五百艘,加上去吕宋的普通商船,估计总数至少在一千八百艘左右。
按照龙抬头的第一批商船均价两千五百两的货物,第二次出海至少值四百五十万两,等到年底商船回来后,知道意味着什么吗?”
众人眉头紧皱,中年男子立刻道:“意味着商人今年至少从百姓手中吸走了五千六百万两白银,
嗯……不对,商船回来只能运那边的货物,以那边的物价来算,商船至少得走三到四趟才能运回来出口一趟的货物。
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量的银子从百姓手中汇聚到了商人手中。”
说到这里,中年男子停顿了一下,然后恍然大悟:“我明白了,父亲的意思即便是承建官道也不是立刻就能开始的,因为这需要平衡海贸手工业与官道两者之间的收入。
若是手工业工钱高了,有几个愿意修路的?
若是修建官道的工钱高了,那势必会影响手工业的发展,继而影响出口。
而且官道也不是说建就建的,要么不修,要么就是一次性到位,这就需要重新规划、准备各种物料等等,少则半年、长则一年才能开工。
在这个时间中,富商手中的银子就没法在百姓手中流通。
而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手工业匠人们的工钱以及收购各种物料的价格,不说要翻个三四倍了,但至少不能像现在这么低了。
不然朝廷为什么会公布这些海贸数据,就是利用庞大的工匠数量来与商人对立,逼着我们长工钱等等。
银子不能都让我们赚了,参与进来的人都要分一杯羹。”
“老大说到点子上了,提升工匠们的工钱、不苛刻工钱、吃住条件放好一些、不打骂工匠们,这是朝廷希望看到了,尤其是在现在这种大范围大灾的时候。
吃的好一些能让工匠们坚持的时间更久一些,提升工钱和不苛刻可以购买更多的粮食供家里人食用。”
老者说到这里,脸色陡然严肃了起来:“不要觉得这会多花一些银子,实则不然,这是在我们好。
商船会逐渐增加,等东非和印度半岛饱和后,那就会朝着西非、欧洲、美洲等大陆进军,想要抢占市场就必须有足够的货物,而足够多的货物就得足够多的工匠。
大明不缺人,但缺熟练的工匠,一些技术性极强的东西在技术的传承上那都是有严格限制的,
尤其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和现在工匠急缺的情况下,大师傅们更加会藏拙,市场就在那边又跑不掉,但那是谁抢占了就是谁的。
所以,提升工钱、吃好喝好、不苛刻,这就是提升工匠们的认同感,留在商号,我们才能持续从海外市场赚银子。
这才是我们能够在更大的海外市场上分一杯羹的入场券。”
众人恍然大悟,原来朝廷最终的希望这里,亏的他们还以为是承建官道才是入场券了。
末尾的青年揉了揉太阳穴,低声道:“爹,我有些想不明白朝廷干嘛不明说,这对百姓来说是一大好事儿呀,百姓们感恩戴德,这么多弯弯绕绕的做什么?”
“你、你……”
老者闻言气的直哆嗦,但看着其他人的眼神只能强忍着没有当场发作,而是看向了老大:“你给你老四说说。”
闻言,老大没好气的瞪了老四一眼:“第一,提升多少合适?朝廷不可能每一个都制定标准吧,定少了工匠们不乐意,定多了商人不乐意。
本来是好事儿,这么一搞惹得一身骚,里外不是人。
其二,有多少商人、多少工匠,监察不过来,市场的事儿还是由市场来决定,朝廷最好不要干涉。
其三,蒸汽机商船不够,没做好的来申请商船,你给还是不给,做好的却没有资格,以后还有谁搞,这就是在筛选。
能和百姓一起发财的,朝廷才会选择成为西非、北美等等地的开拓的商人。
最后,朝廷没有公布不代表朝廷没有做,你当巡视组、锦衣卫、巡查御史都是干什么的?你没有做好,等按照查到你的时候你依旧已经出局了。”
“大哥说的对,这事儿是市场的调节,现在一个县或者一个府、甚至几个府都大致是做一个大类的,同样货物的商号不止一家。
路引制度是限制百姓们的流动,但不代表着不让百姓向外走,只要有合理的理由,尤其说是去务工,没有那个县衙敢卡着的。
甚至说,朝廷直接放开路引的禁令范围,从一百里增加到两百里,这不是也行嘛。
你家的工钱低了,那我就去另一家呗,这个阶段,手艺人最吃香的。
朝廷没有给出最低工钱和最高工钱,全部由各个商号自己来平衡,最终在朝廷、工匠、商号之间达成一个平衡点。
这算是不是阳谋的阳谋,你能猜到朝廷的想法,不跟进就淘汰,跟进就正中朝廷下怀。”
“他妈的……累不累……”
老四心中骂了一句,满脸的无奈之色。
随即脸色恢复了之前父亲选择大哥为当家人时的淡然,通过今天的分析他完全不是经商的料,若是他去经商,那他们家的商号估计连半年都坚持不了。
看着老四脸上神色的转变,老者似乎也是猜到了自家小儿子心中所想,轻轻的摇了摇头,也没有再责怪,你总不能家里的孩子各个都是人才吧。
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后,老者看向大儿子:“老大,说说你接下来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