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鬼寨(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荒城之神寨没落》最新章节。

“这位大叔真奇怪”。

胡小铃望着他的背影:“虽然是大宝抢的圣女花,可云姐姐毕竟也是帮了忙的,白老六居然能忍得下来,一句责怪她的话都没有”。

她认准了巴力就是白老六,相亲似的评论一番,除了岁数大点儿,没别的毛病。

“你想干什么?”。

我警告胡小铃别乱来,巴力关乎着每个沈家人的命运,不要给自己树敌过多。

“咱们两家合作吧,怎么样?资源共享”。

“嘘,这种事儿能满大街嚷嚷吗?”。

我一指还没走远的冉素云:“小心让她听见,她以前是圣女寨的人,不得不防”。

“她不会告诉木里的”。

胡小铃满不在乎:“要不是乌头会,她连份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

肉身菩萨丢失后,古镇的居民对白英氏人只剩下了畏惧,在他们眼中,圣女寨一定是触怒了雪山神,才会遭到天遣。

自己倒霉也就算了,却又在古镇附近种了致命的欢喜花,有人生了病,会骂山南农场,有人害怕生病,也会骂山南农场,这个往日的神族突然变成了一条毒蛇。

一条盘卧在身边的毒蛇。

“你根本想像不到,一个被赶出圣女寨的女人,重新开始生活有多不容易,她真的很可怜,没爹没妈,从小和姐姐相依为命”。

她们的亲生父母在上山采药的途中,双双坠崖而死,发现遗体的时候,俩人紧紧的抱在一起,分都分不开。

厉闻秋说过,冉素云对于爱情的盲目和执着,绝大部分原因是幼年时看到的这一幕。

凄惨而又震撼人心。

小雅正在旁边打电话,声音很小,挂断后,和胡小铃一阵耳语。

既然是资源共享,我果断凑了上去,险些被胡小铃戳中眼睛。

“哎,还走不走啦?”。

吴三小等得有些不耐烦,从车后面站起来:“不走找个地方过夜,老子困了”。

如果不出意外,四十个小时以内应该能赶到同益古镇,可潘山勇就是铁打的也撑不了,只能人歇车不歇。

胡小铃命令我:“马上给我睡觉,晚上十二点以后换你”。

我闭上眼睛,一碰身边的小雅:“胡定归靠招外婿来扩大家族力量,理论上没错,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血统”。

沈家人之所以轻视外婿,也是因为他们的孩子血统不纯正。

“你和你师父,谁才是正宗的胡氏子孙?”。

“我们都是”。

小雅一脸骄傲:“老祖宗留下来一句话:欺我一人者,辱我全族,必生死相见”。

可欲成大业却在谋,不能光斗狠,想那翎毛鬼面当初是何等的叱咤风云,最后还不是被人家团灭。

“为什么你们俩长得不太一样?”。

她是小鼻子、小嘴,头发也不象胡小铃有点卷,而且是标准的黑色。

“我怎么啦?”。

胡小铃头也不回:“不喜欢别看”。

“我是想说,你比较大气”。

“甭以为我听不出来,因为胡定归从不以真实面目示人,再加上胡女有招夫的传统,就当我们和沈家人一样是怪物,对不对?”。

她冷笑:“光看了我一个人的脚还不放心,又开始忽悠起小雅来了”。

是这意思吗?我有口难辩。

也没机会辩,因为小雅已经脱了鞋袜,跷起两只白生生的脚,在我面前晃来晃去,挑衅似的瞅着我。

“看清楚了吧?”。

胡小铃有些微怒:“那个叫四百六的怪鸟跟胡家一点关系都没有,鬼知道它是哪儿蹦出来的,再往我们身上泼脏水,就是跟整个乌头会过不去”。

我从来没把四百六往姓胡的身上揽,按常理,红衣人两次对蛇胆莲下手,已表明他们并非胡氏一族,可如果事实不象小雅说的那样,胡家内部也存在纷争呢?。

但这俩小姑娘实在是得罪不起,只能背过身,偷偷掏出手机,静了音,给苏欣晨发信息,让她弄清楚阿依图黛人在哪儿。

“她们不听劝,非要回去找袁军,可能已经进了同益古镇”。

“你试一下,能不能联系上,问问她,袁军有没有提过白英乌丹这个人?”。

“干吗不自己问?”。

没法问。

我旁边坐着小雅,正前方是胡小铃,四只眼睛,四只耳朵,一有什么动静,雷达似的全转了过来。

眼下乌头会对山南农场的态度还不明朗,与之相比,似乎和袁军走的更近。

“她要是回了电话,马上告诉你”。

“好”。

目前来看,在英莫儿被困的时候,矿洞里一定有别的东西,如果阿依图黛说的是真的,那么沈鹤鸣的尸体也在下面。

“你们家不觉得那个包袱很奇怪吗?”。

胡小铃大概以为我睡着了,小声问潘山勇:“水恩把它当成了宝贝,说不定是张藏宝图呢?”。

“谁说不是?”。

潘山勇挠挠头:“奇怪的还不止这一点,潘疯子死后,老太太坚决不同意儿子修坟,墓碑都不让立,说你爹这一辈子神神道道的,既然不知道从何而来,死后也没必要知道去处”。

“什么意思?”。

“就是让平了坟头”。

“那往后怎么祭拜?”。

“在家里摆点供品,烧点纸钱就完了”。

简直是闻所未闻,特别是在看重孝悌的古代,这种做法恐怕会被人指着脊梁骨,骂上三天三夜。

子孙们也觉得母亲不近人情,却又不敢忤逆,只得照办。

“她大儿媳妇早就盯上了这个包袱,头七刚过,便逼着自己的老公去向婆婆要,老母亲倒是爽快,招集了全家人,当面把包袱传了下去”。

“里面是什么?”。

“瞧瞧,你又问这个,我说的都是实话,真不知道是啥,没人告诉过我,因为当年谁也看不懂”。

张老爹和女儿大字不识,到了外孙子这辈,也是抡把锄头、靠天吃饭的命。

更不敢请教先生,毕竟这是不能与外人道的机密。

儿媳妇这个气啊,怪谁呢?只能怪自己没文化。

于是吃糠咽菜的把孩子送进学堂,苕帚疙瘩不知打散了多少根,戏剧化的是,最后包袱里的东西没弄明白,却被杂货店的掌柜相中,定了亲,花钱在衙门里买了个书办。

好歹也算是潘家第一个拿笔杆子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