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粗暴对待他人情绪的方式,正是粗暴对待自己的证据(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十岁,我在用尽全力对抗焦虑》最新章节。

最近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发现,或者说发生了2件很凑巧的事情让我对于自己的情绪应对模式有了更全观的觉察。

其中一件是一个其他部门的同事(其实也不是很熟,工作偶尔会对接到,谈工作之余也会偶尔聊一聊公司八卦那种)突然找我抱怨他与他所在部门的同事沟通的不顺畅,跟我反复吐槽那个同事是有多奇葩、多烦人、专业性多差、让他多无语等等。

整个过程我的反馈都是非常的冷静和局外人姿态,跟他理性分析工作中解决问题最重要,情绪是需要自己消化的,如果实在无法推动工作可以向上反馈要求更换搭档,如果当下无法心态平和地继续沟通可以停下来先调整好情绪,以及对方可能是什么原因才与他沟通不畅,能理解就理解,理解不了也不需要理解对方等等——全都是非常具体实际的分析+行动建议,没有一点情感上的共情。

我虽然看似很耐心在倾听和回复了,但其实我心里到后面已经开始有了一丝不耐烦,并且希望他可以尽早结束他重复的抱怨。

可当他终于在我反复的“理性建议”中说他已经平复了,进而停止抱怨后,我才似乎能够愿意去给到对方一些情感上的链接,或者说这个时候我似乎才觉察到他并没有在与我倾诉的过程中得到安慰(这也是他会反复抱怨同一个问题的原因),直到最后他都没有从我这里得到他想要得到的理解和共情。

但事实上在与他沟通的过程中我并不理解他的诉求是什么,我当时的感受是:有问题,就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好,解决了就行,为什么要找我诉说,我跟你一起抱怨那个同事又不能帮你解决问题,而且我听你单方面的描述,我也无法客观评价对错,而且我都告诉你我的建议是什么了,为什么还是要继续抱怨,情绪又不能解决问题·····基于这些想法下,我对于他后面持续的抱怨是不理解的,甚至是有点不想回应的。

但是在我跟他的对话告一段落并意识到自己在这次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时候,我开始反思自己在负面情绪上的应对模式,而且这种反应模式似乎并不是只针对这个同事——上午我们部门的同事也是在工作沟通中碰到问题了,然后她也是反复抱怨,我也是全程理性“指导”和“建议”,应对程序和面对这个同事的如出一辙。

甚至我察觉到,我大多时候对于自己的负面情绪也是同样的应对方式。

尽管这样的反应模式可以让我尽可能理性地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但这并不会让我感觉到舒适,而且在事后情绪会反扑得很厉害,让我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疏导和排解。

那什么样的反应会让我感到安慰和感到舒适呢?

我想起之前跟前任相处的一些细节,当时的我也喜欢跟他抱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那时候他给我的反馈跟我这次给到同事的完全一致,而我当时感到糟糕透了,并且把我的感受反馈给了他,然后告诉他我希望他可以理解我的感受和情绪,而不是评判,也不需要了解具体问题是什么,以及给到什么建议,因为行业与行业、公司与公司、岗位与岗位本来差异性比较大,不专业的建议只会让人更加闹心,我希望他跟我站在一边,哪怕跟我一起骂一骂跟我有矛盾的那个人······

写到这里,我不禁莞尔:我可真是双标呢!

而且我发现我在我情绪状态不好的时候,我根本不会跟自己讲道理,而是静静跟自己待着,尝试理解自己,心疼自己,安抚内心那个感到受伤和难过的小孩,也不着急让赶走情绪,就跟它待着,让它在我温暖的关注下流动起来,然后流出我的身体······

一旦我强制性地想要控制我的情绪,着急走出负面的状态,反而会让我陷入更糟糕的状态里。

所以无论是面对自己,还是他人的负面情绪上,并不需要太多的理性,不需要正确,只需要倾听和理解,只需要陪伴和感受。

而一旦我们能够有觉察地温柔对待自己的情绪,我们就能够做到温柔地应对他人的情绪。

我们粗暴对待他人情绪的方式,正是我们粗暴对待自己的证据。

而我们之所以无法面对情绪——与情绪待在一起,而是习惯用理性去应对、去回避情绪,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担心自己不够强大,陷入到情绪里就会被淹没了,那种恐惧有时候可以类比成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害怕掉水里会被淹死的恐惧,但事实上并不会,具体可回看之前的文章《允许当下没那么好、没那么舒适》;

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的自恋本能,我们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弱的,负面情绪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是无力的,产生自己很“弱”的感觉,这会伤害到我们的自恋。而生存本能会驱使我们不断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会让我们感受到强大,而不允许自己“弱”恰恰是我们很多时候心理问题产生——真正变弱的原因。

可能这里你会问,那别人的负面情绪呢,怎么会让我们感到自己弱了?

那是因为别人的“弱”会映射到我们内心“弱”的部分,这种链接是我们很多人不愿意给予别人共情的原因。

除非一个人能够始终肯定自我的存在价值,接纳“弱”也是自我的一部分,并能在需要的时候链接到内在的爱与力量,ta才有可能对人类拥有最大的慈悲,才能共情到他人的“弱”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