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秋风起,汤家覆灭,李福达案结,严嵩调任(2)(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签到大明:肩扛两京十三省》最新章节。
后堂
“这次审理,可不是简单的对张寅案的翻案。”桂萼看着张璁,神色严肃,“我们要证明的是山西再审官员‘故入人死罪’,这关乎到司法公正,更关乎到大明律的威严。”
张璁点头,他也受到了武定侯郭勋的信,对桂萼的所没有明说的事情心里有数,沉声道:“《大明律》对于‘官司出入人罪’的规定明确,此等罪行,必须严惩。”
“对,而且我们不能让那些真正幕后操手逃脱重罚。”桂萼补充道。
两人相视一笑,决心通过更加细致深入的会审,来论证山西再审官员的“故入人罪”。
《大明律》对于“官司出入人罪”有着明确而严苛的规定。
其中,“故出入人罪”尤为严重,它指的是官员出于私欲或偏见,故意将无罪之人定罪,甚至致其于死地,对于此类罪行,法律毫不留情,即便未造成实际死亡,亦可能面临与罪犯同等的极刑惩罚。
相比之下,“失出入人罪”则因过失所致,虽同样损害司法公正,但处罚力度大为减轻。
这不仅是对张寅的推翻,到了这一步,已经演变为第一次大礼仪派对清流的彻底反攻和清算。
随着调查的深入,张璁和桂萼发现了一些关键证据,这些证据将张寅与李福达、李五人物的错误地关联在一起。
“看这份证词。”张璁递给桂萼一份文件,“韩良相的证词,他声称张寅就是李福达。但我们在深入调查后发现,其实他对此一无所知,只是在别人的胁迫下作了伪证。”
桂萼看完证词,冷哼道:“这种手段真是卑劣。”
谈及韩良相,这位看似掌握关键信息的证人,实际上却是在无知与胁迫的双重压力下,沦为了他人操纵的棋子。
韩良相原本仅知自己在北京偶遇的张寅,对李福达的身份一无所知。
山西布政司承差胡针,利用韩良相与张寅的浅薄交情,巧妙布局,将其拖入了一场无妄之灾。
胡针不仅向韩良相透露了诬陷张寅为李福达的计划,更以布政使李璋的权威为后盾,直接威胁韩良相若不按其意行事,将面临与张寅相同的酷刑待遇。
在这样的高压之下,韩良相不得不违心编造出一系列关于李福达侄儿李俊、李二、李三的虚假密谈,企图坐实张寅即为李福达的荒谬指控。
在深入的审讯中,他们还发现了另一份关键证词的问题。
李景全,这个被山西官员指认为李福达的侄子的人,实际上只是一个被误认的贫民周全。
“这个周全真是个可怜人。”张璁叹息道,“他因为曾经的遭遇被误捕,虽然最后澄清了身份,但这场官司又把他卷了进来。”
桂萼点头道:“是的,我们必须为他洗清冤屈。这场官司不仅关乎到张寅的清白,也关乎到大明司法的公正。”
经过排查,李景全的人生,则更显荒诞不经,实则是一出身份错位与误认交织的悲剧。
真正的李景全并未现身,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名为周全的孟县贫民,其人生轨迹因一次偶然的收留而彻底改变。
周全早年流离失所,幸得李道中收留,改名李时通,却在李钺谋反的风波中不幸被误捕,虽最终因身份澄清得以释放,但这段经历已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此后,周全以卖柴为生,在定襄县偶遇了胡针,二人交谈间,周全无意间透露了自己对李钺家族的了解。
未曾想,这一无心之言竟成为了他日后被诬陷的导火索。
张寅案爆发后,胡针再次出手,利用周全对李家的模糊记忆,强行将其塑造成李景全,并指使韩良相进行诬告。周全在被捕后,面对严刑拷打,无力反抗,只能屈打成招,编造出与李福达共囚的虚假情节。
通过此番审讯,桂萼等人不仅推翻了韩良相与李景全(实为周全)证词的虚假本质,更将利用此事将矛头直指幕后黑手胡针及其背后的权力网络。
通过进一步的审讯和调查,他们还发现了一些陕西洛川与鄜州来的证人石文举等人的证词也存在问题。
这些证人曾声称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出了张寅是李五,但经过深入调查后发现他们其实是在权力的压迫下被迫作出这样的指认。
随着桂萼等审讯官员的深入调查,这背后隐藏的曲折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时间回溯至正德十六年,鄜州知州刘永振听闻李五已化名张寅,潜逃至洛川县典史魏恭的祖籍藏匿。
这一消息迅速被上报至孙兵备处,后者立即下令魏恭采取行动。
魏恭接到指令后,非但没有直接动手抓捕,反而“巧妙”地写下了一封信函,于嘉靖元年二月,派遣皂隶张仓与对李五颇为熟悉的市民石文举一同返回洛川县,由其子魏相引路,前往张寅家中进行辨认。
这一过程中,张寅因与魏相交好,被邀请至楼上共赴宴席,这本应是一次澄清误会的契机。
然而,石文举在宴后向魏恭明确表示,张寅并非李五。这一真实的反馈本应成为结束这场误会的终点,但世事往往出人意料。
嘉靖五年,山西方面因案情需要,向陕西发出公文,要求协助寻找能辨认李五之人。
鄜州与洛川县共筛选出82名嫌疑人,其中知州杜蕙精心挑选了包括石文举在内的15名口才出众者,准备押解至山西。
面对即将到来的任务,魏恭坦诚相告,指出石文举已确认张寅非李五,但杜蕙却置若罔闻,他的一句“如今山西事已成了,正好叫石文举去,是也说是,不是也说是”,彻底改变了石文举等人的命运。
在山西的辨认现场,石文举被迫站在了权力的对立面。
面对强大的压力与未知的后果,他选择了妥协,一上台便毫不犹豫地指认张寅为李五,其余14人见状,也纷纷附和,一场由权力导演、人性屈从的闹剧就此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