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三法司会审(2)(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签到大明:肩扛两京十三省》最新章节。

如果按照东楼的第一种设想,那么他的参考资料可能会出现问题,如果按照东楼的第二种设想,那乐子可真就大了,假设他穿越的只是时间,那他回到这里后,如果做出改变,是直接影响到后边的时间线,还是再分裂出一条时间线,这就可以分为两种可能,如果眼前的这个智能机器音响里的本地资料会随着东楼改变历史而改变,那么这东西可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智能音响了。

这东西确实在某种意义上能预测未来了。

东楼觉得这种事情光想肯定是想不明白了,他要找个机会尝试一下改变小一记录过的历史内容。

……

深夜,刑部大堂内,几位主审官员围坐案前,面色凝重,气氛压抑得几乎能听见针落地的声音。

“颜大人,这杜文住的供词一变再变,我们该如何是好?”刑部左侍郎刘启明打破了沉默,他手中紧握着那份最新的供词,眉头紧锁。

颜颐寿轻叹一口气,缓缓放下手中的茶杯,目光深邃:“刘大人所言极是,杜文住的证词确实让人费解。但眼下,我们更需关注的是如何在圣上面前给出一个合理且公正的解释。”

“颜大人,依我看,不如我们明日再审杜文住,务必让他把话说清楚,是误会还是另有隐情,总得有个交代。”大理寺少卿赵元楷提议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决。

“赵大人所言有理,但仅凭再审杜文住一人,恐难以服众。”颜颐寿摇了摇头,继续说道,“我们需从多方面入手,重新梳理所有证词,寻找其中的逻辑线索,力求在会审中做到无懈可击。”

众人点头称是,随即各自分工,开始紧张地准备起来。

清晨,阳光透过云层,斑驳地洒在刑部大堂的青石地面上,预示着今日会审的不同寻常。大堂内,气氛凝重而庄严,两旁站立的衙役手持水火棍,目光如炬,守护着这片正义的殿堂。

“诸位大人,时辰已到,是否开始会审?”刑部主事轻声询问坐在正中的颜颐寿,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这次会审六部九卿都到了,足以见得皇上对此次案件的重视。

颜颐寿轻轻点头,目光扫过堂下,沉声道:“传证人上堂。”

随着一阵低沉的鼓声,陕西石文举等证人被依次带入大堂,他们面色各异,但眼中都闪烁着对即将来临的审讯的复杂情绪。

“石文举,你等自陕西远道而来,一致指证张寅即为李五,今日再审,你可有更加确凿的证据呈上?”颜颐寿的声音沉稳而有力,直击人心。

石文举上前一步,躬身行礼,然后缓缓说道:“大人,小人等虽无新证,但心中所信未曾有变。张寅之相貌、举止,与李五生前无异,且有多名同乡亲眼所见,其身份断无疑问。”

颜颐寿微微点头,示意他退下,随后目光转向了一直被视作关键证人的杜文住:“杜文住,你初次会审时,坚称张寅便是你姐夫李福达,今日却改口否认,这是何故?”

杜文住跪在地上,额头上已渗出细密的汗珠,他声音颤抖地回答道:“大人,小人实是崞县人,与李福达并无亲缘关系。我所说的姐夫李福达,乃是另一人,他身形矮小,面貌有异,与张寅绝非同一人。小人先前可能表述不清,给大人们带来了困扰,实属无心之失。”

颜颐寿闻言,眉头紧锁,他深知杜文住的供词变化对案件的影响巨大。他沉吟片刻,继续追问道:“杜文住,你可知你此番改口,可能引发何种后果?若你所言不实,又将如何?”

杜文住深吸一口气,似乎下定了决心:“大人,小人所言句句属实,愿以项上人头担保。若小人所言有假,甘愿接受任何惩罚。”

颜颐寿点了点头,目光在堂下众人之间扫视了一圈,最后落在了一旁的记录官身上:“将杜文住的供词详细记录在案,不得有丝毫遗漏。”

记录官应声而动,开始奋笔疾书。颜颐寿则继续问道:“除了杜文住之外,其余证人可还有新的证词或异议?”

众人沉默片刻,无人应答。显然,他们都被杜文住的突然改口打乱了阵脚,一时之间难以做出反应。

面对这愈发复杂的局面,颜颐寿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每一次的供词变化让本就混沌不清的真相更加难以捉摸,这件案件如果他有了立场,那么便可以快速结案,但是他不能有立场,一旦选错,就是万劫不复。

在撰写会审题本时,颜颐寿的手指紧握着笔杆,墨色在宣纸上缓缓晕染开来,却迟迟未能落下决定性的一笔。他清楚,自己此刻的每一个字,都将直接影响到案件的走向,乃至自己的仕途与声誉。

然而,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案情,他实在难以给出一个既能让所有人信服,又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结论。

于是,在题本中,颜颐寿只能采取了一种最为保守也最为无奈的做法——他逐字逐句地记录了原告、被告及所有证人的供词,力求不遗漏任何一个细节,也不添加任何主观的臆断。

对于上次圣旨中特别提及的“毕昭等原问应查文卷”,他则是避而不谈,不是因为他不想说明,而是因为他知道,这份文卷或许隐藏着更加深不可测的秘密,一旦揭开,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风波。

题本呈上之后,不出颜颐寿所料,皇帝果然对此大为不满。

圣旨如寒冰般落下,字字句句直指颜颐寿等人的“偏情回护”,指责他们未能秉公办理,辜负了皇恩浩荡。更甚者,皇帝还表达了要亲自审讯人犯的意愿,这一举动无疑将案件推向了风口浪尖。

幸而,大学士杨一清等人及时站了出来,他们以大局为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说服了皇帝暂时搁置了亲自审讯的念头。但皇帝并未就此罢休,他在圣旨中严词要求会审官员必须“虚心从公,两平推鞫,审取的确归一供词”,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案件尽快水落石出的迫切期望。

而颜颐寿也开始了自己的谋划,他必须尽快想办法从这件事里抽身,他把这烂摊子扔给别人才能保全自己,第一要想到脱身的办法,第二要考虑扔给谁比较合理。

颜颐寿看着远处大理寺卿汤沐的身影,陷入了沉思。